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
写作文可以让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从而更好地回顾和总结过去,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什么才算好的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供大家参考。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1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2
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放鞭炮、布置房间,等待着这新的一年。而我也不例外,就在网上了解了解春节的习俗……
春节农历初一,又叫阴历年,春节是我国最最隆重的日子,每年都贴对联、放鞭炮……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就慢慢的掌握了“年”的出现时间,原来它每年春节都来,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的时候,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还必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夜。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挡着饥饿。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返回树林。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就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和邻居、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年,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来了。
通过网络,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风俗的知识,以后要经常上网,了解了解大事和有趣的事。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3
春节,是中国人重要的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独有的节日。每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全世界的中国人都要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庆这个节日。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到了腊月,人们就从各地要回老家,和家人团聚。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除,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八洗浴,二十九、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正月初五破五。
除夕那天一大早,我急急忙忙起床,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先放了一挂鞭炮,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把灯笼挂上,贴好对联。对联上写的是:平安如意步步高,人和家顺年年好。横联是:万事如意。
到了晚上,家家都是热闹非凡,灯火通明。我们一边吃着吃年 夜 饭,说着祝福话,唱着优美的歌曲,一边守岁。守岁的习俗,是除夕夜的习惯,既有对很快就过去的岁月包含着惜别留恋之情又对来临的新年美好的希望。一家人欢欢乐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晚上十点,我们开始包饺子。零点的时候,各家各户开始放鞭炮,鞭炮声在油建大院响成一片,热闹极了。这时,奶奶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吃饺子表达了凌晨零点为子。“交子”即新年与去年交换的时刻。饺子意味着交子,过春节吃饺子是大吉大利。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初一一大早,我早早地起来,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把准备好的200元压岁钱给了我,我得到压岁钱非常高兴。 外面放起了鞭炮,叫做“开门炮仗”。鞭炮声后,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4
春节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从古至今她都保持着独有的文化风俗。春节风俗多彩多姿,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春节风俗吧!
一年中我最爱的节日就是—春节,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外公总会拿起他的大毛笔,把他所收藏的红宣纸拿出来展示他的才华。外公最喜欢教我们写“福”字,他说,福字是我们老百姓呀,在春节最喜欢的一个字,写完后贴在门上,来年呀才会有福气,家庭呀,就会更顺利。外公呀,几乎每一年过春节都会这么说,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呀总不会腻。外公终于写好,再在纸上弄上浆糊,倒贴在门上,这时外公就会说:“这才是真正的福到了嘛!”从外公的福字中,我感受到了春节的风俗。
大街上,很多商贩都摆了一个小摊子来卖年货,那小摊上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呀!你看,那石滩的一角又围满了人,我也好奇的挤在人群中去看。哇,原来铺满地摊的全是春联,人们都在用手翻来翻去寻找他们最喜爱的那一副春联。那春联上满是金色的大毛笔字,金光闪闪的很是耀眼。我无意间听到了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儿说:“妈妈,这一幅怎么样,这一副是不是很好看呀!”妈妈微笑的回答,女儿说:“孩子,这副是很好看,但我们要的是既好看,而且还要写的好的春联,写得好的春联呀贴到门前才是最好看的,来年要我们家才会更幸福,更红火。”从这一对母女的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来年的幸福。
说起春节,我最喜爱的当然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小孩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们走亲访友,去拿我最喜爱的压岁钱。我第一个拜年的人是我的奶奶,我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奶奶,新年快乐!祝你今年幸福快乐,长命百岁。”这时奶奶就会说:“好,那我祝你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给你的。”一个大大的红包亮在我的面前,我心里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看着红包上“新年快乐”那几个大大的金字,我情不自禁的也对自己说上一句:“新年快乐!”从拜年给压岁钱中我也感到了春节的风俗。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最爱的节日!从外公的“福”字,母女的对话,奶奶给的压岁钱中我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春节风俗,感受到了百姓们的心愿。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5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以上就是我家乡——福建的春节习俗。小伙伴,一起来,更精彩哟!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6
说到风俗,中国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春节了。对古时候的农民来说正是农闲的时期,而且广大农民正可以庆贺一下三百六十多天的收成,歇一下这许多日日夜夜的辛苦,亲友们相互走动一下,老人们看着儿孙们的成长,孩子们向老人们尽一些孝敬的心意,邻里们其乐融融地聚一聚,确实是一个大好的时机。
“年”在古时候传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所以除夕夜有放鞭炮的习惯,目的就是赶走年。
“拜年”是个大礼,小孩子拜年还不白拜,大人总要给一点“压岁钱”的,或多或少,总得有这点意思。这也算是个民俗传统。
剪窗花、贴福字门神也都是民俗习惯。关于两个门神还有一个典故呢,据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老是梦见鬼魅呼叫作祟,日夜惊恐。于是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怕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身穿铠甲的画像,挂在宫门两旁。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最大,至今长盛不衰。
这样的民间广泛流传故事其实很多有教育意义,像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现在很多民风习俗艺术都在消失,我们应该珍惜和抢救这些民族性的东西。世界经济越来越走向了一体化,但风俗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各民族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保护它们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
春节习俗的简单作文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知道这是描绘哪个传统节日的吗?
这个传统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便跑下山来吃人。它异常凶猛,长着血盆大口,一口可以吞掉一个大人。人类非常害怕它,每到这时就会逃到深山去避难。可是村里有位老爷爷却并不逃跑,只见他在家门口贴红纸、点明火,还把干竹子一根接一根地丢进火堆里烧,随后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年跑下山正好听到响声,吓得拔腿就往回跑了,然后再也不敢下山来了。就这样,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放鞭炮,逐渐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春节。
年夜饭。年夜饭一定是重头戏,这天一家老小会集聚一堂,主妇们会一头扎进厨房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满汉全席”来感谢长辈、犒劳老公、奖励小孩。我们家里的年夜饭是非十二个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绝对会唠叨我妈“寒碜”。
守岁。年夜饭过后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书、下棋……你乐意就行,但是最趣的是守岁,比谁扛得住,守得久得的红包就更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欲睡。
穿新衣戴新帽。这一天一定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必须崭新而又干净。
拜年。如果说大人们平时非常忙碌,像钟表上的发条不停奔忙的话,这几天的他们似乎都特别清闲,每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亲访友,见面就说新年好,三句不离一起喝两杯。我最喜欢跟着跑了,因为我人小辈份也小,大人总免不了要给我发红包,广东的几块、几十块,湖南的几百块,回家拆红包数钱是最快乐的事情。
春节的习俗还很多,因地而异,因人而乐趣无穷,你的春节一般怎么过的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节玩法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