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节假作文 > 春节作文 >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

时间: 新华 春节作文

作文是非常有用的,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这里给大家分享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方便大家写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时参考。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篇1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到了播种希望季节。人们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里期盼着,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充满喜悦欢歌笑语地迎接春节。

春节这一天在人们的期盼中来临了,在外忙碌奔波忙碌一年的亲人,终于可以围坐在餐桌前聚在一起,吃着吃团圆饭,话着收获,展望着未来。除夕夜的夜幕拉开了,家人们围坐在电视开始观看“春晚”,开始守岁。

除夕,是小孩子们期盼已的时刻,那是他们一年当中最富有的日子。长辈们会把压岁钱装在大红的红包里,给他们,这种习俗已由来已久。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妖怪,他有一个黑色的身子和一双白色的手。专门在每年除夕晚上出来,摸熟睡孩子的脑门。孩子被祟摸后就会发高烧,病好后就会变得又疯又傻。人们怕祟在来伤害孩子,就整晚点着灯不睡觉,使祟不敢来,这种做法叫做“守祟”。有一对夫妻老年才得子,对儿子十分珍爱,为了逗儿子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当他睡下时,把包着的八枚铜钱红纸包放在枕头旁边。半夜里,一阵冷风吹过,又黑又矮的祟正准备用它的白手摸这个孩子的脑门时,忽然,小孩子的枕头边发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边尖叫一边逃跑了。于是,“祟”被吓跑这件事就传开了。从此后,每年除夕的晚上大家都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来伤害孩子了。当初,把它叫做“压祟钱”,由于“祟”与“岁”同音,日子久了,人们就把它叫作“压岁钱”。

除了“祟”的传外,还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

于是,由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家家户户过年时贴红对联、挂彩灯、燃放鞭炮等习俗。以此来庆祝佳节的来临,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不论是传说还是现实,家乡的年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古老而醇厚文化。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篇2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早晨,外面蒙蒙细雨,外婆一吃完早餐就开始做团圆饭,因为我家乡的春节都是中午过。

我和妈妈打扫卫生,我先把一到四楼的楼梯拖了一下,然后,把每一个房间都打扫干净,再去卫生间把衣服放进洗衣机就完呢!

接下来是贴春联,我看着外公把春联贴上去,我感觉大门就像一身红衣服。

过了一会儿,外婆就把团圆饭做好了,她在桌子上放了好多好吃的,有一大碗鸡肉汤,和一盘烟熏肉,还有一盘烧鸭肉,外婆给了我一个大鸡腿,那个大鸡腿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那天吃了两碗饭,让我过足了肉瘾。

吃完饭后,就到了小朋友们最爱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收红包!我觉得自己有些高兴过头了,因为这次收到的红包比以前收到的多的多,几乎我认识的人都给了我红包,我高兴得不得了。

到了晚上,到处张灯结彩,天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烟花,就像天空是大海,烟花是水花,烟花让整个村子都明亮,同样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篇3

在我的家乡莆田,春节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要过两次年,一次是在大年三十,另外一次是在大年初四,并且初四比大年三十举办的更隆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在明代中后期,福建常受倭寇侵犯。明嘉靖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莆田城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两个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五,倭寇才退去,出去逃亡的百姓才返回家中,开始掩埋遇害亲友尸体。当时年节已过,大家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决定在二月初四补过除夕。过年要贴大红春联,可是原先探亡时家家户户都贴白联,那怎么办呢?于是人们在哀悼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选择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的白联上覆盖上大红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表示心有余哀。这也是莆田特有的白头春联的由来!

后来,为了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老百姓除了和以往一样在农历十二月三十夜过除夕,还约定把农历二月初四补"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并将称为"做大岁",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是不是很特别。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幸福在当下,更要努力在当下!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篇4

我家住在平乡,这个地方人人都知道,我在那里经过的,我觉得热闹的是逛庙会。

庙会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一开始就很热闹,我家离庙也不算远,但是,从我家里就能清楚的听见庙会的热闹声。

庙会从早上五六点开始,到那时候,我们那里的小孩子就会起得很早很早,都等待着庙会的开始,因为,庙会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具,还有炸东西的,有小型的充气蹦蹦床,还有许多表演节目的,买东西吃的:棉花糖、奶糖、辣条……各种各样零食,还有卖冰糕的!

小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在充气蹦蹦床里面玩,不管什么都在里面看,我也在里面玩、看。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炸东西,这下炸东西的幸福了,收了很多很多的钱,卖汽水的也幸福了。哪里还有卖装饰品:挂在脖子、手上的链子,稀奇古怪的、有男孩子女孩子都能带得发卡……

在庙会中,大人们最喜欢的就是表演,一到这个时候小孩子们都从充气蹦蹦床上面下来了,他们要看小品,他们要试着敲鼓。表演有很多种:又穿服装表演的、小品、戏曲表演、唱歌、打鼓……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小品和打鼓,小品把孩子和大人们逗得哈哈大笑、前俯后仰,敲鼓的时候,小孩子们跃跃欲试,有很多都是乱打的,逗得大人哈哈大笑。看完以后,人们就继续购买东西,还有的把它们买回家,挂在门上,让朋友们都看见,把庙会上的各种玩具、各种零食、炸东西,拿回家,跟朋友们一起吃、一起玩。

在逛庙会的时候香客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这个时候许许多多的大人就开始再佛祖前开始求签了,外面几乎就没有大人。

逛庙会到很久很久才结束,快乐地声音还在耳朵萦绕,人们恋恋不舍结束了庙会。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篇5

在我妈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方式来过春节。这个地方就是安徽合肥。

春节的清晨,约摸六七点就要用家里的土灶烧米面,米面是自己家里做的,最关键的是这个面里不能加任何的菜,必须是一碗清汤面,且要煮得浓稠一点,吃面条时,务必夹几个送灶粑粑来吃,并且要吃得送灶粑粑吃完,不能留一点残渣。吃饭时间必须在30分钟之内。然后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就要去祭拜灶神了,带上准备上好的送灶粑粑供给灶神。

大概9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就要上亲友家拜年,这个时候不准备个三四块钱红包给孩子,还真是走不掉呢!然后11点左右,全家出动就要上镇子上看庐戏。庐戏一般在热闹的街区举行,不需要买票,每家每户只要送一个送灶粑粑给表演者就行,这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庐戏一般是用普通话来演唱的,为的是照顾来自各个地方的朋友们。午饭在看戏的地方是不可以吃的,必须在结束后才能吃,若是在看戏过程中吃午饭,简直是对演员莫大的不尊重。

午饭过后休息片刻,我们全家总动员开始爬山,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一路上表哥表姐我们一起打闹唱唱歌,聊聊这一年来所发生的趣事,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真是开心!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我们就会去特定的村庄看舞龙灯了,舞龙灯一般在晚上六点多左右开始,要是我们早到的话便可参观舞龙灯的准备前工作,一般会很安静,等到一分钟后,铜鼓声、龙啸声、敲击声等等声音便会不约而同响彻在耳边,让人震耳欲聋。一般会有几条与众不同的“龙”,如忽大忽小、颜色奇特等种.种不同,他们都是有特色的“龙”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如:“千龙观音”“飞檐走壁”等等,当然,都是之前排定好的,快要结束的时候,所有的龙都会聚在一起,如同所有心连心,宁死不屈的精神。在舞龙灯结束后,所有演出人员都会吃送灶粑粑。哈哈,这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这就是我妈妈家乡的春节,这些习俗已经流传一百多年了,如同信仰一般永存!

16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