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到征文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如何撰写优秀的端午节的到征文?这里分享一些端午节的到征文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为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喝雄黄酒。端午节又称: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今天的端午节,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粽子的样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比如: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
吃粽子: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放假六天,我们有幸回到老家,这是我自出生以来在家乡度过的第一个端午节!
离家门口还好远呢,我就发现院门上插着一大把碧绿秀颀的艾叶,妈妈说门口插艾草是多年以来老家人端午节的风俗,据说艾叶能灸百病,而且还能防止毒虫入屋。一进厨房,就闻见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味道,哦,原来是外公外婆正在有条不紊地包粽子啊。青青的大竹叶,红红的豆沙馅,还有白白的浸糯米,一看就能勾起人的食欲。只见外婆手脚麻利,将粽叶卷成一个锥形,满满一勺的糯米灌满粽叶的三分之一,然后再放三分之一的粽馅,接着又将空着的地方用糯米填满,再拿剩余的粽叶把上面的缺口一盖,多余的竹叶就顺着粽子的边沿慢慢绕过去,直至整个粽身被服服帖帖的包裹起来,最后,细长的棕榈叶派上了关键的用场,它就是捆绑粽子最好的天然的绳子——之后,一个小巧玲珑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完成了。粽馅分好多种,根据个人的口味添加,咸的有腌肉和香肠,甜的有蜜枣和豆沙。
我想:这还不容易吗?我胸有成竹的提出了要帮外婆包粽子,我试着包了几个,但是粽子一到我手上就不那么乖巧听话了,不是馅料放的太多就是糯米外泄,而且由于捆绑的力度不够,所以,我包出来的粽子显得是那么的笨拙无形,外表很难看,动作不麻利没有外婆包的好看,也没外婆包得娴熟,最后想想还是放弃吧!
中午时分,太婆手里端着一口碗过来了,我很好奇的问她碗里是什么东西,太婆边告诉我这是雄黄酒边拿艾草蘸着雄黄酒洒到我和弟弟的身上,还有院子屋里的每个角落。妈妈给我解释说雄黄酒有辟邪和杀毒的功效,在孩子的身上喷洒雄黄酒的寓意是让孩子远离邪气,顺利成长的意思。
我只知道端午节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没想到老家的端午节还有那么多风俗啊,真的很有意思!
几个小时之后,喷香的粽子就上桌了,就着可口的蔬菜点心,品尝着家乡的美食美味,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嬉戏玩耍,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3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做的事。
在乡下,端午节的前几天,妇女们便成群结队的去采箬叶,采回来的箬叶洗净后,平整地铺在竹篾上,待晒干后,整整齐齐的收起,用细白线将其捆成一叠叠,一部分自己家用来包粽子,另一部分则拿到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包粽子,淘糯米,备馅料,各家都有自家独特的馅,有火腿,有红豆,有红糖,有花生,琳琅满目。包粽子一般都是妇女来包,因为妇女心灵手巧,包出来的粽子也就精巧,小孩子好奇,总喜欢来凑个热闹,插上一手,不过常常因为笨手笨脚,被妇女嬉笑着驱赶开,孩子们又嘻嘻哈哈地去打闹。端午节这一天,一些家庭会在家门前,挂上艾草,祈求平安,但最重要的还是吃粽子,前一天包好的粽子被连成一串放入沸水滚滚的锅中,小孩子嗅着香味而来,揭开锅盖,向里边望,大人此时就走过来,把小孩子拉到身边坐下,让他们慢慢等,小孩子总待不住,迫不及待地去看。
在城市,吃粽子依旧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一些家庭包粽子却不属于其中。城里人直接到超市买包好的粽子,只用煮就可以完事。吃粽子也只是解一下馋,应付一下高高兴兴过节的小孩子。但煮的过程依旧让人期待,嗅着香味,坐在电脑前垂涎三尺,眼珠盯着屏幕,心却早已飞到锅中去了。
外婆一直是家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一把手,包粽子的手艺也是另人赞不绝口的,家中的粽子都出自外婆之手。准备好材料,外婆开始包粽子。
一片粽叶,宽大墨绿,味道清幽,在外婆手中被卷成圆锥形,圆锥形的尖底不能漏,再盛入已经与火腿拌匀的糯米,一片墨绿的粽叶包住红白馅料,封好圆锥形的底,最后用棕榈叶一圈又一圈扎紧。一个有四个小角的尖头粽子就包好了。一片片粽叶在外婆手中翻飞,糯米馅争先恐后地跳人叶中,棕榈叶飞快奔跑着,外婆如变戏法般变出一个又一个的粽子。
我把五个粽子划为一家,连成一串,放入沸水翻腾的锅中。然后坐在旁边,听着水的咕嘟声,嗅着粽叶的扑鼻清香,闭上眼睛,唾津潜溢,飞流直下三千尺。
我最喜爱的粽子馅还是纯糯米。用剪刀剪去棕榈叶,剥开粽叶,香气四溢,忍不住大大地咬一口,咬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糯米的爽滑和弹牙。要是再沾上蜂蜜就更完美了,满口香甜。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4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节目众多,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妈妈给我煮起了香喷喷的粽子。粽子的形状各式各样,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菱形的,那是按形状来分的。按馅儿分,有肉粽,有豆粽,还有枣粽……
说起粽子,还有个动情的故事。传说诗人屈原很热爱楚国,当楚国被秦国灭亡后,他悲痛欲绝,投江自尽。百姓们知道了,就纷纷划着小船,到江里打捞屈原的尸体,又怕鱼儿吃他的尸体,就包了粽子投进江里,以免鱼儿伤害。
“看赛龙舟了,看赛龙舟了!”小朋友叫喊着,我欢快地挤到江河边。龙舟五颜六色,栩栩如生。在太阳下,龙舟上片片银鳞,闪闪发光。每只龙舟像一条条巨龙卧立江面等候命令。“砰!”一声令下,龙舟的健儿们奋力摆动船桨,整齐一致。“巨龙”飞也似地冲向终点。河岸边掌声不断,划浆声、呐喊声、欢呼声、号子声、锣鼓声,汇成一首热闹欢快,激动人心的交响曲。
端午节热闹非凡,刺激精彩,我喜欢这样的节日。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5
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飘逸出浓浓的粽香,欢声笑语传遍了街头巷尾,我家也不列外,这不,我们都忙着包粽子呢。
包粽子需要芦叶和糯米,如果你喜欢哪种馅,就可以在糯米里加点。我和外婆先来到河岸采芦叶,只见芦叶绿油油的,在河岸边跳着摇摆舞,外婆叫我采又大又亮的芦叶,因为这种芦叶才好包粽子。十几分钟过去芦叶终于采完了,把它都放在热水里泡软了就能包了。开始包粽子了,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笨手笨脚地包起来,结果我一会儿拿芦叶,一会儿舀米,一会儿拿绳子,一不小心手一松,米撒了一地,我的第一个粽子没有成功。我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学不会了,正当我不想做的时候,奶奶的一句话忽然在我耳边回响了起来:“失败乃成功之母。”于是我又鼓起信心学起来。
这一次我并不是像上次那样了,我吸取了第一次包粽子的教训。我注意了握粽叶的姿势和包粽子的方法,我先把粽叶一卷,直到洞卷尖了为止,然后又用勺子盛了一勺糯米,再放了我爱吃的赤豆,最后把芦叶按照顺序缠绕包裹,直到裹得结结实实的,用线给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包成了,虽然样子没有外婆做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是我的第一个作品,我心里喜滋滋的,开心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煮了一小时,粽香飘出来了,我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觉得味道真是不一般。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6
端午节又叫午日节,是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在这一天,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昨天是端午节,我的姑妈叔叔们都来送节礼来了,拿来许许多多的好吃的,让我肚子里的馋虫挠得我直发痒,我的表哥表姐表妹....也都来了,我加一下子变得很热闹。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7
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挂艾草,缝香包。
我正在计划我的端午节作息时间表,妈妈却跟我说:“女儿,爷爷叫我们回老家过端午节。”我摆着一张臭脸不想去,妈妈说:“我也不想回去,回去家里破乱不堪,如果你奶奶在就好了。“
话音刚落,爷爷便打来电话。
“喂,是爷爷吗?”
“孙女呀,端午节回来吗?“
我支支吾吾的说:”看时间,有空就回来。“
“太好了,我还买了粽叶,糯米......”
爷爷唠叨个不停,我以信号不好为借口挂了电话。
我在家自娱自乐,玩的不亦乐乎。爸爸妈妈也买了粽子回来,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其乐融融。“笃笃笃”传来了熟悉的敲门声,我打开门,是老家的三老爷来了,爸爸妈妈出来迎接,叫三爷爷进来坐,三爷爷递给我一大包粽子,说这是爷爷包的,他本以为我们会回去,包了很多粽子,打电话给我们,却没有接,便叫三爷爷个我们送来。还说自己身上脏,怕弄脏了我们的屋子,所以没有来。我们邀请三爷爷进来坐,三爷爷说自己还要回去陪远道而来的孩子过端午节,说完便匆匆离去。我们一家人堵在门口前沉默了半天,面面相觐。拜拜拿出手机一看,爷爷打了好几个电话,拜拜刚准备打回去,爷爷便打来了电话:“喂,是儿子吗?我托三爷爷给你们送粽子来了,我知道你们忙,不用回来了,记得尝尝我包的粽子......"
我吃着爷爷包的粽子,思考着,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那如山般的父爱,像一本书,的仔细钻研捉摸;如一首歌,的认真聆听;似一块珍宝,一定要细心呵护,好好珍惜。爷爷,以后逢年过节,我们一定回家!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8
农历五月,正当麦子成熟。旷野飘香的时候,端午节来了。每到这天清晨,家乡家家户户的窗户和大门上便插上艾条和菖蒲,母亲们便在孩子腰间认真的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叶,说这样能除邪防病。
传说当年黄草率领农民起义军路过天长,百姓纷纷避兵躲藏。黄草在路上碰见一妇人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觉得很稀奇,后来一问才知,大孩子是邻居所托,他为妇人的善良所感动大,吩咐这妇人回家后在窗户,大门上插上艾条,士兵就不会进去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插艾条。为什么要插菖蒲呢?听爷爷说,菖蒲是古代一位道行极高的的道士死后所化成的,有驱魔消灾之用,所以大家也都插一些菖蒲保平安。这一天,母亲会早早起来用早已准备好的原料包粽子。粽子有甜粽子和咸粽子两种口味,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弥漫整个厨房。我是一个大馋鬼,每次煮好粽子,我都会第一个尝一尝,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粽肉升腾着蒸汽,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粽香,两种粽子放在同一个盘里,好像两种耀眼的红白宝石,让人口水直流。因为人多,所以包的粽子也多,我的肚子也是鼓鼓的
吃过美味的粽子,一定要赛龙舟,可我们这缺水少河所以不能举行龙舟赛,我也就没地方大显身手,只好到电视上看直播,过过眼瘾。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几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看到这,我也想上去加油,不过,只能想想了。。 端午节还与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有关,他就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学富五车。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楚国因为屈原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百姓听说屈原投江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但一直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于是,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鱼群,还吧粽子扔到江中喂鱼,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9
端午节来了!我们全家都是跃跃欲试的,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每到端午节,我们就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啊!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的习俗也可多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还有赛龙舟!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吃粽子了,不只是吃粽子,我还特别喜欢包粽子,这样体会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后,那种自豪与喜悦是满满的,什么也不能代替的!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跑到奶奶那里去帮忙包粽子,今年也不例外。
我一到门口,奶奶就笑呵呵地叫我进来,我跟奶奶聊着聊着突然想起了正事——包粽子!包粽子也是技术活,首先要选择上好的糯米,我精挑细选一番,最终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就是用把粽子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糯米填进去,要填得溢出了才差不多了,奶奶说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把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样子,要留一点小尾巴。接着把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把它压住,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最后用棉线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来,捆好不让它散开就可以了!我们把二十个粽子全部包好之后,粽子们就该下锅了!
我耐心地等着,就等着那香喷喷的粽子出炉!“好了!”当我听到奶奶的话时,天知道我有多高兴!我急忙把脑袋凑过去,去看看我的劳动成果!耶!大功告成!我屁颠屁颠地请妈妈爸爸他们过来吃粽子,他们都说好吃,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每次端午节都给我带了很大的喜悦!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0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1
一年中的节日,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
每到端午节,我总要起个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气四溢的一个早晨。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满街都是卖香草的农人,推车的、挑担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还沾着露水的香草:艾草、菖蒲、紫苏、薄荷、灯心草、车轮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香花:栀子花、石榴花、玫瑰花、月季花……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这些花草的香味,流连于其间,不光是嗅觉,几乎所有的感官都兴奋起来,让人的心情不能不美好起来。
花上不足一元钱,买上几把香草回来,插在门上,搁在窗台上;再买几枝香花,养在花瓶里,一下子满室清香,神清气爽。家家都是这样,你走在院子里、楼道里,满是浓浓的艾草味、菖蒲味,让人闻不够……
大街小巷卖香囊的小摊也常引人驻足。一个个香囊缝制精巧,造型奇特。你买一个小老鼠的,他买一个小兔子的,挂在孩子的身上,也送给孩子了许多美好的念想。
家家粽子飘香。大大小小的粽子、各种口味的粽子一笼一笼出锅,那种香味真是诱人。剥一个沾满蜂蜜,满口满心都流动着甜蜜。
鼻子、耳朵、额头抹上雄黄酒。因为有着特别的意义,那雄黄、独头蒜泡成的酒在这个节日里也不再令人讨厌了,似乎也成了香醇美酒。
一切一切,都因为这个节日而美好起来。这是个飘香的节日,不仅仅空气中流动着香气,似乎连带着人和各种事物都“香”了起来。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那个朝饮晨露、赞美香草、行洁志廉的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拒绝邪毒,崇尚高洁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2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可是你们知道这一个节日的来历吗?
端午节源于屈原。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等。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却不忍舍去祖国于5月5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万分,在汨罗江上划龙舟,把鸡蛋、饭团丢进江中,让鱼虾吃饱,以免啃咬屈原之身。之后怕鸡蛋、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发明出了粽子。
端午节早上,我的眼睛刚睁开,“扑通”一声跳下了床,便看见爷爷奶奶正在包粽子,我很有兴趣,便也走过去请教他们如何包粽子。我拿着两片粽叶,用剪刀将一头的硬角剪掉。然后把两片粽叶平铺,再对折。接着对折好两头。再然后,就把粽叶打开,填入两勺糯米,放上一个蜜枣,填入一勺糯米盖住蜜枣,用勺子压紧。最后对折另外一部分粽叶,随手把突出的粽叶摁下去,用细绳子绑好。多包了几个后,我把它们放入热水腾腾的锅中,煮了半个钟头左右,香香的粽子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扯开绳子,掰开粽叶,咬上一口,软软的,甜甜的,热热的,可美味了!毕竟也是自己的手艺。
我通知了小伙伴;“每人从家中三个粽子到姥姥前院中,比赛谁最快吃完。”他们一溜烟似的从家中带出来了三个粽子。有些人吃花生馅儿的,有些人吃枣馅儿的,跟我一样。我和小伙伴们围成一个圈儿,从1数到3,每个人都不甘示弱,扯开绳子,撕开粽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咱们每个人的嘴巴两边都鼓鼓的,嘴巴、脸上、鼻子上到处粘上了糯米······我是最先吃掉三个粽子的,成为了“大胃王”,肚子就是无底洞!
端午节可还是我的生日呢!妈妈说,我是想从肚子里出来吃粽子啦!才生于端午节。对!我就是爱吃粽子!我喜欢端午节!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3
从小到大,我过过许多次端午节,但惟独这一次最令我难忘。
今天,班级里开展了名为“香袋飘万里,情谊暖人心”的十分钟主题队会,内容可丰富了!有知识竞赛、观看香袋图片、朗读慰问信等环节,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制作香袋了。
在队会进行了五六分钟后,主持人说:“现在在让我们来制作香袋吧!”我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开始忙活。我先将两块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花布翻到反面,准备将他们的三条边缝合起来。于是,我便开始穿针了。可没想到,第一步就遇到了麻烦,线头总是理不齐,根本穿不进针眼。我穿啊穿,穿了好多次还是无济于事。后来,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别人,发现了窍门,便先用舌头舔了舔线头,再用手捻了捻,果然一穿就穿进了。我小心翼翼地开始缝合,可是由于我是第一次缝,还没缝几针就被扎到了手,痛得我差点跳起来,还好没有出血。把三面都缝起来后,我将布口袋翻了过来。然后,我将一小袋香料粉撒到了棉花上,又将棉花塞入布口袋。最后,我完成了最后一次缝合,将线穿在袋口上,打了个死结固定好,一个香袋就这么做成了。这时,主持人刚好叫停。
最后,又进行了展示香袋,朗读慰问信等环节,但我还是更钟情于制作香袋。这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能给灾区同胞带去温暖,多么有意义呀!这真是我最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4
今天是端午节。
一大早,我就和奶奶一起做“宝剑”。刚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做,奶奶告诉我用苍蒲做剑身,苍蒲根做剑柄,然后用艾草做剑穗。我学会后做了许多的宝剑插在家里的各个门窗上,这样,苍蝇蚊子就不会来了。
奶奶又从邻居处摘来许多花,我问奶奶是什么花,奶奶说这是桅子花。妈妈把这些花插好后放在房间里,整个房间一下充满了花香。
后来,奶奶又叫我一起去买雄磺酒,我们在药店买了一包雄磺,我仔细观察,原来雄磺是一种黄色的粉末。我们又买来了白酒。回到家,奶奶把雄磺倒进碗里,再倒点白酒,就做成了真正的雄磺酒。我迫不及待的要妈妈把这雄磺酒抹在我头上的各个部位,抹好后我心里想:“坏事不会跑到我头上了!坏事不会跑到我头上了!”
吃午饭了,我吃了三个粽子,粽子里面还包着香喷喷的肉,吃得我肚子饱饱的。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比以前更有趣、更好玩、更有意义。
今天是快乐的一天!
端午节的到征文篇15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喜气洋洋的春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有祭祀亲人的清明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不但有我喜欢观看的赛龙舟,还有我最最喜欢吃的美味的棕子了。
那香软可口的棕子让我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可我还是在最近的学习中,才具体地了解到这美味可口的棕子,竟然还有一段古老而又动人的来历呢!
相传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他的祖国被秦国侵占,心如刀割,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投江自杀了。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饭团、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百姓们又想出用树叶包饭团,外缠彩带的办法,这就和我们今天的棕子有些相似了。
贵阳人包的棕子,又小巧又可爱,那形状就像一个个尖尖的冰激凌。每当端午节来临又正好赶上我们上学的日子,我的妈妈就会给我准备一小串用线连成的各种口味的棕子,有肉馅的、有花生馅的、有大枣馅的、还有绿豆馅的等等,还要为我精心挑选两个最厉害的煮熟了的鸭蛋去学校和同学们比赛,我们的规则是这样的:谁的鸭蛋撞不破,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赢家,那时的课堂欢声笑语,那声音简直成了一片欢乐而又兴奋的海洋,我们的教室也变成了一片狼籍的战场……
至今都好怀念过端午时教室里那片狼藉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