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子夜观后感300字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子夜》是矛盾先生的一得意佳作,其始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5日脱稿。本书创作于中国军阀割据、经济落后、思想纷争的时代,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之走向。本书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吴荪蒲,作为一民族资产阶级,如何从盛气凌人到日落西山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在彼时确实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其不但具有资产阶级的固有性质,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质。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书中以吴荪蒲一开始以一个财力雄厚的民族资产阶级自居,其办理缫丝厂、合作经营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也是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的。但是,到后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吴荪蒲经营的许多事业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资产迅速减少。这时,其考虑的莫过于是自己的身家财产,忧国忧民的思绪荡然无存。

书中章节紧扣当时的社会事实现象,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军阀战乱对国家各个不同阶级的影响,以及革命事业燎原之火的燃烧。书中多处运用一妙手的写法,就是以不同人物为不同的阶级代表,呈现不同的阶级的发展态势。如,书中一开篇就描述了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死于脑充血。这侧面的反映了吴老太爷与其《太上感应篇》所代表的封建思想,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在新的思想面前,其不堪一击。

另一方面,书中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即,书中主人翁吴荪蒲在“战败”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反映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向和方向发展的问题。最后,吴荪蒲的决定是回到他的故乡,红军发展较快的地方。这表明了,在当时的局势下,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够依靠当时的政府,他们选择了共产党,他们选择了革命。

黎明前是黑暗的,宁静前是混乱的。当黑暗与混乱过去以后,我们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黑暗与混乱面前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全新的民族资产阶级。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2

为有美丽的结局,我们要勇敢善良,但不是够勇敢善良,就能有美丽的结局。

—— 题记

《子夜》是中国社会剖析小说开山之作最代表矛盾文学成就的作品。本书写了民族资本家与外国商人之间的斗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勾心斗角、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地主对农民的压榨、金融界和商业界之间的矛盾,及政府的袖手旁观。整个社会错综复杂,概括起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没得吃就只有饿死,群龙无首,各自为利。

全书围绕吴老太爷的死开篇,一直迷恋《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因乍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而受猛烈刺激脑溢血而亡,由此展开了故事情节的描写。吴荪甫认为实业家必须团结,使政治上轨道,而联合办银行就是实业家大团结的初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当时金融资本吞并工业资本,这样将会断送中国的民族工业。所以吴荪甫、孙吉人、唐云山、杜竹斋、吴和甫一起,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虽然中途杜竹斋退出了。吴荪甫他在对待其他民族资本家时表现的自信满满,他用尽心机战胜赵伯韬从而挤垮朱吟秋、收购八个日用品工厂。

吴荪甫他们一边办厂,一边还做公债。本来就现金吃紧,再加上国共打仗,受西北内战影响,一来使得公债(多头、空头)市场不景气,他只好预计将来的公债损失再从工人身上榨取;二来工厂生产过剩,生产的丝卖不出去,囤积厂里,出现了经营困难,厂里亏本,他不得不裁员,克扣工资,半日营业,但由此遭到厂子的工人联合抗议,工人罢工、工潮不断,吴荪甫和平方式解决不了只能叫警察用武力来平息罢工浪潮,搬兵镇压农民暴动,劳资矛盾极为严重。

工厂内部党派纷争,分为钱葆生和屠维岳两大派,互相在老板面前诋毁,争风吃醋,都一心想独掌大权。屠维岳通过用钱、升官等好处收买人来为他办事。总之好了遭人妒忌,差了遭人排挤,工会其实就是一块空招牌,根本代表不了工人们的利益,反倒从中获利,压榨工人。奸细,走狗,其中不乏还有共产党人,他们彼此之间狗咬狗、窝里斗、耍心机、互相利用的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文章中还写道周仲伟,他宁可火柴厂出租,也要保有自己的老板头衔,否则,各种债务他定是吃不消的。“笑面虎”冯云卿是地主出身,最早靠放高利贷做佃户老板发家,做过买办,后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他就把所有现款搜括拢来,举家搬到上海,投资公债市场,为了盈利,竟忍心出卖自己的独生女,都说虎毒不食子,可见利欲熏心的他是多么心狠。“土皇帝”曾沧海,他吝啬刻薄,贪财,儿媳妇和小老婆之间的矛盾从不过问。曾家驹无真才学但靠关系依旧可以谋得一官半职。当然还有少爷小姐们之间的爱情,虽然全都受到了吴荪甫的反对,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不能全怪吴荪甫一人。

人物性格如下:吴和甫老实厚道,杜竹斋胆小怕事,贪利而多疑,朱吟秋心狠又笨,周仲伟乐观、自来熟,屠维岳的精明能干,林佩珊和张素素的活泼好动,四小姐蕙芳倔强而又多愁善感,范博文爱诗如命,李玉亭“万能”博士,赵伯韬奸诈狡猾,冯云卿为钱可以出卖一切,韩孟翔、刘玉英和徐曼丽两面派,有奶便是娘,还有很会看人眼色的费小胡子和莫干丞。钱葆生借刀杀人,他借助煽动工人工潮反对屠维岳的领导从而达到自己独掌大权的目的。

我很喜欢屠维岳对吴荪甫说的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了此人,可背地里还派人监视他,这种人没有成大事的气魄,同样我也很鄙视此种行为!

书里的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真是了不起的宝贝,被人家打到地下了,你们倒觉得躺在那里就比站着舒服 ; 你们不用腿走路了,你们就满地滚!”中国人本来就是顶会享福的,我为此深感悲哀,也就能对中国当前的现状释怀了。正是由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骄傲自大,唯我独尊,闭关锁国,封建守旧,安逸的思想,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业兴国,发展科技、教育,如今才落得个贫穷落后,处处造人歧视、挨打的悲惨局面,自食其果,只能说这是中国人民的悲哀啊!

贫富分化严重,等级阶级依旧存在,对于穷人就只有一个字 —— 死。资本家压榨农民,而他们自己则过着饱暖荒淫的生活。富人住西式洋房,公馆,穷人住草棚。富人用钱赚钱,可穷人即使有一身好体力也无用武之地。富人享受着一切的社会资源,可是穷人呢?骨瘦如柴,都快被榨成血了。打仗时富人都躲到租借里去,相安无事,可是平民老百姓们却要经受战争的残酷杀戮 ——

其实我挺喜欢吴荪甫的,他有胆识,有气魄,果断,自信同时又富有冒险精神的实业家,他是商业中的精英,很有自己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是也是家里唯一的权威人士。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一位很慈善的资本家,他一心想振兴实业,救国救民,蓝图宏大,热心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他主张和平,不喜欢用高压手段,也善于提拔人才,对工人赏罚分明,向来开诚公布,很开明,只不过后来由于形式所迫手段不免有些残酷。其实他同样活的很累,总是带着一副面具,冷酷无情,任何时刻都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不过这也是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的表现,算是一种自保吧。

他曾经也有过很大的矛盾:他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所以以前反对资本家专做地皮、金子、买办、公债,可是现在他不是同样在做公债吗?他以前盼望民主政治真正实现,可是现在因为公债问题却又唯恐局势发展的太快了,他以前费尽心机像得到朱吟秋的厂,可是现在得到了却感到吃紧。这一切都是来的那么快,他早已经不知不觉地陷进去了,而且早已无法拔出来。这也是他的又一种无奈啊。

他与赵伯韬交手过两次,第一次是两人一起合作投资公债,以盈利告终,第二次是赵伯韬依仗托辣斯(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再加上他被韩孟翔,刘玉英等两头内线出卖,最终赵伯韬遭其“经济封锁”,使得他在公债市场败给了赵伯韬,以破产而告终,他一无所有,众叛亲离,几近自杀,不得不带着全家人去牯岭避暑了。

他狰狞的笑总是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暴躁的脾气,经常迁怒于无辜的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他和夫人林佩瑶之间感情扑朔迷离,似有似无,书中写到夫人对他的精神背叛,对她而言,结婚的是一个人,爱的却是另外一个人 —— 雷参谋长,说白了婚姻其实就是一场利益的交易,一想到这里我不免为他深感难过。

从字里行间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无奈和无助,无能为力的他即使拼命挣扎,可是也没有改变失败的命运,就连他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了理性的丰满与现实的残酷,在险恶的时局面前他是那样的渺小,这不免让我感到惋惜,要怪就只能怪他生不逢时,这不仅是一位英雄的悲剧,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吴荪甫当初凭借自己的实力使得工厂和益中公司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虽然他最后失败了,

但他走得正,行的直,一条好汉,不像赵伯韬,阴险狠毒,投机取巧,手段使尽,尽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是赢,也不是赢得正大光明,令人心服口服。诚然,我个人也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永远都让世人所崇拜、敬仰,只要他曾经做出过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真的足矣。而吴荪甫他做到了,他令我肃然起敬。

总之,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矛盾写的这本书,感觉自己好像身处在那个战乱纷争,硝烟四起,军阀混战,党派纷争,民心惶惶,经济萧条,一片混乱的民国时代,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深思熟虑,走出的每一步都要心惊胆战,每天都在为生存担忧,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迷茫无措,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用两个字总结 —— “心累”啊!

珍惜当下,不辜负青春,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此书对自己当下最大的收获。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3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相抗衡以及吴荪甫的最终失败。茅盾先生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并以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作品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预见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同时《子夜》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吴荪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这位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不仅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精明能干,有手腕,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吴荪甫完全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是一个极富有竞争能力的强人。可他偏偏生不逢时,生存的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4

最让我感觉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时代的洪水扑灭,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现实,说过的那些大话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无疑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在那个1930年式汽车咆哮着奔驰过飘散着“共产主义”传单的混乱街道的时代,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镇压乱作一团,经济跌荡起伏毫无规律的年代,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看完之后,盘踞在我心头的诸多疑问和重重忧虑,像春日沉闷的乌云一样,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失败,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无所事事和铺张浪费,实在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用尽了他的心智想要实现他伟大的梦想,但是因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没有免得失败的命运,实在可悲。撇开时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发扬民族工业上的努力和决心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也有剥削工人的一些表现,但是国际丝价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们恨的是剥削的行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样被现实逼迫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厂里奖罚分明,重视人才,又能合理规划,也确实是位不错的领导者。然而在公债市场上,他又被机智狡诈的赵伯韬逼上了绝路,又是由于他贪心不足。如果老老实实办厂,因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当然不会容易,但是至少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毕竟时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他在数月之间厂房、银行、公馆全没了,最后的结局静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为罢 工风潮搅乱了他的实业,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积累,革命军队打开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门,还有他公馆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闲的女人和青年们,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业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好过。吴公馆的常客李玉亭是当时上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必然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习惯于资产阶级闲适奢华的生活,看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忧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是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忧天与杜家大少爷杜新箨的毫无忧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形容杜新箨总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那就是他从法国学回来的“巴枯宁主义”,当李玉亭在他耳边重复着现在面临的危机时,他却能不以为然的把视线投向遥远的海外:“不要紧!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个月,再下一月,都还不要紧……再不然,日本,法国,美国,总该不至于要紧!供我们游乐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要紧!”即使“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言语也不能刺激这种人奋发上进,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到国外去学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箨一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剥削工人的人!

然而资产阶级家庭出来的青年也未必各个如此,这让我们还不至于绝望:吴芝生、杜学诗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学诗“国家的铁掌应该强制人们在丝业上压倒日本”,吴芝生与同学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 行团队,不都是他们对未来积极的表现么?他们的出现,就像正待勃发的春草,可以染绿整个田野。

然而这部著作的中心还在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公债市场上的残酷斗争。股票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公债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脚,谁最后接到那谁都不想要的“花”谁就倒霉。虽说我这样的评论十分幼稚,但是这种智商上的游戏实在太残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间玩的一场在他人头上妄加噩运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单纯用经济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什么?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属吗?我一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是我的知识太欠缺了也罢。但是所谓股市、公债不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损人利己为表现形式的无聊勾当么?那些为此疯狂的人有没有想过有些人还在饥饿的魔爪下挣扎,那些赢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对自己手下败将的留意——他们或许会变为危害更多无辜的人的冤鬼。

有没有一种行业是真正造福于社会,能让人们共同享受幸福,共同进步的?答案当然数不胜数。认认真真地做好实业,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然而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许正如作者矛盾所说“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必然胜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忧患是激励人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因此而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5

这几日一直在读《子夜》这本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也就是最近两天的时间。当我敲击键盘的这一刻,也记录着我读书时零星的记忆。

《子夜》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的、有名望的作家茅盾。《子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

读《子夜》,我们不得不注意它的结构:宏伟严密且脉络清晰。只就开头、结尾两章就足见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温软的和风在苏州河上轻轻吹拂,吹得人浑身酥软的时刻,吴荪甫迎来了他为避祸乱来伤害的的老父亲。此时的吴荪甫气派威风,不可一世。书尾,吴荪甫惨败于赵伯韬,厂房、银行、公馆全没有了。他只好带着妻子到牯岭消暑,静悄悄的,灰溜溜的。这一闹一静的首尾呼应,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吗?

此外《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还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的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的艺术追求。

俯瞰整部小说,吴荪甫这个充满鲜明个性矛盾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精明强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仅限于个人利益的驱使;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为了个人利益又反过来镇压农民运动,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行径。人物形象十分真实可信。由此可见,吴荪甫之所以最终走上破产的悲剧并非偶然。

而茅盾先生擅长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细密入微的剖析来揭示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同时,把交代情节,书法感情,描写景物等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小说的最后一章写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决战前,坐卧不宁。决战中,时而紧张,时而恐慌,时而惊喜,时而愤怒;决战后的绝望头顶,犹如万箭穿心。这些都很好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许这些零星的记忆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它留下的却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感受。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6

最让我感觉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时代的洪水扑灭,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现实,说过的那些大话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无疑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在那个1930年式汽车咆哮着奔驰过飘散着“共产主义”传单的混乱街道的时代,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镇压乱作一团,经济跌荡起伏毫无规律的年代,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看完之后,盘踞在我心头的诸多疑问和重重忧虑,像春日沉闷的乌云一样,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失败,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无所事事和铺张浪费,实在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用尽了他的心智想要实现他伟大的梦想,但是因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没有免得失败的命运,实在可悲。撇开时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发扬民族工业上的努力和决心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也有剥削工人的一些表现,但是国际丝价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们恨的是剥削的行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样被现实逼迫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厂里奖罚分明,重视人才,又能合理规划,也确实是位不错的领导者。然而在公债市场上,他又被机智狡诈的赵伯韬逼上了绝路,又是由于他贪心不足。如果老老实实办厂,因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当然不会容易,但是至少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毕竟时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他在数月之间厂房、银行、公馆全没了,最后的结局静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为罢工风潮搅乱了他的实业,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积累,革命军队打开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门,还有他公馆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闲的女人和青年们,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业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好过。吴公馆的常客李玉亭是当时上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必然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习惯于资产阶级闲适奢华的生活,看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忧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是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忧天与杜家大少爷杜新箨的毫无忧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形容杜新箨总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那就是他从法国学回来的“巴枯宁主义”,当李玉亭在他耳边重复着现在面临的危机时,他却能不以为然的把视线投向遥远的海外:“不要紧!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个月,再下一月,都还不要紧……再不然,日本,法国,美国,总该不至于要紧!供我们游乐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要紧!”即使“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言语也不能刺激这种人奋发上进,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到国外去学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箨一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剥削工人的人!

然而资产阶级家庭出来的青年也未必各个如此,这让我们还不至于绝望:吴芝生、杜学诗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学诗“国家的铁掌应该强制人们在丝业上压倒日本”,吴芝生与同学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行团队,不都是他们对未来积极的表现么?他们的出现,就像正待勃发的春草,可以染绿整个田野。

然而这部著作的中心还在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公债市场上的残酷斗争。股票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公债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脚,谁最后接到那谁都不想要的“花”谁就倒霉。虽说我这样的评论十分幼稚,但是这种智商上的游戏实在太残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间玩的一场在他人头上妄加噩运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单纯用经济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什么?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属吗?我一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是我的知识太欠缺了也罢。但是所谓股市、公债不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损人利己为表现形式的无聊勾当么?那些为此疯狂的人有没有想过有些人还在饥饿的魔爪下挣扎,那些赢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对自己手下败将的留意——他们或许会变为危害更多无辜的人的冤鬼。

有没有一种行业是真正造福于社会,能让人们共同享受幸福,共同进步的?答案当然数不胜数。认认真真地做好实业,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然而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许正如作者矛盾所说“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必然胜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忧患是激励人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因此而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观后感300字篇7

作品开篇是一段景色描写,为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场作铺垫,紫脸多疱的吴荪甫、封建腐朽的吴老太爷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更是匠心独运,整体结构宏伟严密。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子夜》全书的主线,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全貌。吴荪甫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战士,战斗在民族工业的第一线,与赵伯韬勾心斗角;使劲浑身解数平息罢工;吞并其他小厂来扩大自己工厂的规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扼杀了民族工业,虽已力挽狂澜,却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吴荪甫一个人的失败,更是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失败和悲哀。然而吴荪甫也是一个血腥的剥削者,克扣工人工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吴荪甫人性恶劣和冷酷无情的一面可见一斑,因此,吴荪甫形象的评价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但无论怎样,吴荪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认为,《子夜》最值得称颂的是刻画了各赋性格特色的都市现代环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瑶是众多女性中最丰满的,她憧憬着浪漫伟大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她的丈夫吴荪甫却是汲汲于功力的资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诗意都不属于这个家庭,虽表面接收了现代文明,实则却只能默默反抗。爱情是林佩瑶的全部,而吴荪甫却把全部心力献给了他的事业,没有给妻子必要的关心,面对初恋情人雷鸣,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热情的火花,却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然而对于丈夫的不忠却当做理所当然。林佩瑶活在这种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着,可以说,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剧的,是一种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让人怜惜,可悲可叹。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体现封建文明与都市文明碰撞和冲突的女性形象。在父亲吴老太爷严厉的管教下,“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锢着惠芳,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动。当走进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大上海,旧有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地位虽然显赫,却与都市人之间存在这隔阂,四小姐就这样孤独悲哀地在夹缝中生存,精神上的矛盾让她产生了臆想。心中虽希望去追逐爱情,但禁欲思想时刻牵制着她,内心软弱的她只能学着死去的老太爷的样子,捧起《太上感应篇》潜心修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最后也算是有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离开吴公馆,追求新的自由天地。

这些女性的爱情与人生比起主角吴荪甫和赵伯韬及其斗争并不是主要的和完整的,但每个女性都带有理想的色彩,形象的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类女性的欣赏。

《子夜》整体上显现出一种浪漫与颓废、真实与虚无的交织,也是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性巨作,《子夜》的诞生更是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不可战胜。

1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