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茅盾名人事迹

时间: 小龙 名人故事

茅盾名人事迹(篇1)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在进小学读书前,茅盾的父亲就自选《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让母亲亲自施教。每当母亲讲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茅盾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所以,茅盾曾回忆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名人事迹(篇2)

想必大家都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虽然白杨树普普通通,但它在茅盾先生的心中,它就是一棵“白杨树王”,因为它身上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品格让茅盾先生佩服不已。

每一棵树,都在为人类无私奉献着。语文书本上就有一句话: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白鸟翩翩起舞。没错,树能抵挡风沙,在沙漠旁种一排“树墙”,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减半。

树还能利用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若是森林全被人砍了,空气不再清新,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无法阻挡,到时候,人类后悔都来不及。

当然,我心中也有自己的“树王”。

我心中的“树王”就是南京最常见的树木——梧桐树。南京的梧桐树很有特点,有些梧桐树是一根主干长得很高很高,但却不分枝丫;但更多的梧桐树却是主干只有两三米高,像一口大缸一般粗,两三个人都抱不过来,但它们的支干却又密又长,几个主要支干又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小支干,大大小小的支干向四边伸展着,像一把硕大的巨伞撑在地面上。现在,梧桐树已经成为南京道路旁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线了。

梧桐树的木材很适合做乐器,树皮还可以用来造纸和制作绳索,造出来的东西不仅质量好,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对啦,它的种子还可以食用和榨油呢!你看,梧桐树还浑身是宝呢!

梧桐树也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中古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看来啊,梧桐树的吸引力还真高啊。

梧桐树对中国的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琴,例如:古筝、琵琶等,在传说中都是用梧桐树木来制造的。据说,梧桐树还可以驱邪,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传说而已。

梧桐树给人一种威严感,北京西路两旁都是梧桐树的身影。每次经过,都觉得它们像一位位解放军叔叔在为我们站岗,守护着我们的安全。每次想到这,我都会想到在边疆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战士们,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只有他们,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梧桐树高大而挺拔,还浑身是宝,不愧是我心中的“树王”!

茅盾名人事迹(篇3)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题名《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钱念劬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茅盾以后果然成为着名文学家。

茅盾名人事迹(篇4)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兵’是‘兵器’,不是‘兵丁’。”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兵丁’,不是‘兵器’!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的。”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讲法。

茅盾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茅盾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茅盾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会这样说的吧!

小小年纪的茅盾,总是觉得坚持正确的才是最重要的。

茅盾名人事迹(篇5)

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树,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它很高,所有的枝和叶都是向上长的;面对北方的风和雪,它们永远都是挺立的;它不是树中最漂亮的,却是树中最有力量的,这就是白杨树。我想,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白杨树才成为了茅盾先生心目中的树王吧!

其实,我的心目中也有属于我自己的树王!

我心目中的树王可是有标准的哦!它,要是春天的使者,不能胖乎乎,主干要纤细些;树枝要柔韧,不能过于生硬;叶子既要小巧玲珑,又要嫩绿;枝条可以编织成工艺品,可以用来造纸,无特殊气味。

心目中的树王在哪儿?或许,它在书香四溢的校园里。走进学校,眼前一亮,它,肯定藏身于花园。走上羊肠小道,迎面而来的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梧桐树是那么的笔直粗壮,然而胖胖的树干,使它看起来像一只胖乎乎的小企鹅,错了错了,不是它。甩头而过,走进花园深处,枇杷树映入了我的眼帘,柔韧的枝条,宽大的树叶,错了错了,不是它。拐个弯,是清澈的小池塘,柳树!没错!就是它!它,是春天的信使,不粗不高,枝条柔嫩,叶子小巧玲珑。可爱的小树王,原来你在这!

柳树虽然没有松树那么青翠欲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没有梧桐树和解放军一般的英勇气质;没有银杏树的迷人姿态,可口的果肉;更没有国槐那般耐旱。但是,柳树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柳树,我要为你点个赞,你就是我心目中的树王!

茅盾名人事迹(篇6)

茅盾先生在描写白杨树的时候,是这么写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光滑而有银色晕圈的皮,不屈不挠的对抗着西北风,看来白杨树就是茅盾先生心目中的“树王”。

我的心里也种着一棵树王。它有粗大的树干,我想,五个人抱都抱不过来;它有茂密的枝叶和粗糙的皮,夏天可以为人遮荫避雨,冬天可以为人遮风挡雨……最重要的是,它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坚强的抵抗着任何困难。

我怀着对“树王”的崇敬,来到校园里。

首先,在大门口,那里的柳树展开了嫩牙,阳春三月,显得格外有生机,可他过于柔嫩,不是我心中的树王。我又走到了道路旁,道路两次都是梧桐树,在梧桐树下,阳光洒下的斑驳的影子,可他也是我心中的“树王”……

终于,我看到了心目中的树王——一棵教学楼下挺立的松树。它有粗大的树干,笔直的枝,看上去实在是威猛,还有茂密的叶子,显得那么的柔软,它的根坚固而很深,就这样,长年累月的,站在那里。

松树全身都是宝,可以为人所用,最重要的是,他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夏天,炎炎烈日,他不怕;冬天,皑皑白雪,它不惧。可谓真的是“树王”,正如陈毅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站我心中的树王下,我想,我一定要学习树王的精神——坚韧不拔。

茅盾名人事迹(篇7)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名人事迹(篇8)

树,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植物,在人们的心中也是无私奉献与坚韧不拔的化身。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赞美了这样一种树,它虽然很普通但不平凡,它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有笔直的树干,笔直的枝,都是向上生长的,连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的,绝不旁逸斜出,面对西北风雪时仍然倔强挺立,象征着朴实、坚强的北方人民,它就是白杨树。

我觉得白杨树就是茅盾先生心中的“树王”,在我心中也有一个“树王”,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学校里去寻找“树王”。一进入校门,我就看到好几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矗立在那里,继续往前走,我在办公楼前看到那枝繁叶茂的银杏树,我又在灵韵溪旁看到了一棵柳树,它虽然郁郁葱葱,但少了份坚韧不拔。

最后我在中央大道的尽头看到了一棵雪松,抬头仰望,它可真是个高个子啊!至少有四层楼那么高。它的树冠长得可像一个尖塔了,枝非常多,叶子是针一样的形状,摸起来很刺手。它不仅高大,还有很多用途呢,比如木材可以做建筑材料,松果可以食用,提取挥发油……四季常青,面对风雪也顽强挺立,有古诗这样赞美它“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它有着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和我心中的“树王”一模一样。

我要向心中的“树王”——雪松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

茅盾名人事迹(篇9)

1904至1906年,茅盾就读于立志小学。学校校址就在茅盾宅邸隔壁(原立志书院旧址),大门两旁刻着一副大字对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嵌着“立志”二字。这副对联对少年茅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志竟成”的“校训”让他从小萌生了美好的梦想。

当年立志小学的校长是茅盾的表叔卢学溥。教国文、修身、历史的教师是茅盾父亲的好友沈听蕉。国文课本用的是《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谈富国强兵之道的短篇论文或史论),修身课本就是《论语》,历史教材由沈听蕉自编。

沈听蕉每周要学生写一篇作文,经常以《秦始皇汉武帝合论》之类为题。学校每月有考试,单考国文一课,写一篇文章(常常是史论),少年茅盾总是第一名。

1905年夏天,茅盾父亲因病不治身亡。父亲逝世后,母亲在灵堂内父亲遗照的两侧,写下一副楷书对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1907至1909年,茅盾就读于乌青镇植材高等小学,校址在乌镇中市的“北宫”(现乌镇电影院地块)。茅盾在校国文成绩优异,为全校之冠。教师张之琴(子岑)曾抚其背说:“你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好好地用功吧!”

有一次乌青镇童生会考,试题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少年茅盾以父母经常议论国家大事的话写成四百多字,最后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深得主持人卢学溥的夸赞,作批语称:“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兵’是‘兵器’,不是‘兵丁’。”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兵丁’,不是‘兵器’!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的。”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讲法。

茅盾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茅盾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茅盾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会这样说的吧!

小小年纪的茅盾,总是觉得坚持正确的才是最重要的。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茅盾名人事迹(篇10)

我们坐了三小时的车,下午一点,来到了具有“梦里水乡”之称的乌镇。

我们先去了东栅。由于不是周末,虽然游人如织却也没到人满为患的地步。地上还铺着不知何年何月,何朝何代的老青砖,上面刀刻般不太清晰的痕迹是岁月的痕迹,而且也正在被抹去。

河水不算清澈,像一块墨绿的玉玺所呈现的颜色和历史的厚重。

起风了。

我盯着水面,像是要把人的魂也勾进去的水面。

一圈圈闪亮的波纹漾开去。

我猛地意识到:下雨了!

原来只是零星的几点雨丝,然后是沙沙小雨。这和春雨的细密细腻又有所不同,它更接近于沙砾略略粗糙的质感。这样的小雨真是给乌镇蒙上一层薄纱,和最合适不过的一种意境了。

我们从一条条窄窄的巷子中走过,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老爸说,他小时候整个宁波就是一个大乌镇,可惜我是无缘见到这美景,只能从乌镇这冰山一角来想想了。

我特意去看了染坊博物馆和茅盾大师的故居。走进染坊,露天大院里有着令人震撼的景象:几十匹长长的蓝印白花布匹搭在高高的竹架子上,随风轻轻摇曳,好像一首江南柔美的民谣。

而茅盾故居又给人以另一种感受,跨过大门,院中郁郁葱葱,青翠一片。青石板上投了一层翠翠叠叠的树影,显得更为青碧。那未曾间断的清脆蝉鸣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东栅出口之一的小池旁,那儿青瓦白墙,极富生活气息。小池上方还有一群蜻蜓狂热地翩翩起舞。屋檐上,青瓦间,一只半大的小黄猫翻了个身,显得慵懒可爱极了。

一天的重头戏即将开场,暮色昏昏沉沉吞没了天空,西栅已是华灯初上。我们要赶往西栅去观那世人皆知的西栅夜景。

可是我为什么只描写了东栅,我问自己。我还是更偏爱东栅,因为东栅有着与西栅不同的安静,也是世间少有的美丽。这种美在西栅无法觅见踪影,它太喧闹也太有名。如果说西栅是吸引无数人慕名前来、倾城倾国的绝色名妓,那么东栅就是江南渔家的小家碧玉,清纯朴素,回首嫣然一笑却也惊艳世人。

坐在河边,品一蛊花茶。

这种美,叫做岁月静好。

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