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热点文章 >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时间: 金浪 热点文章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这一天吃粽子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人们又称它为“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卖粽子的。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已经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究竟由何而来呢?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这一习俗一传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

端午节粽子故事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

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为什么吃粽子

纪念屈原说。

其一:相传公元前340,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河自尽,楚国人为了哀悼他,用竹筒装入大米投入河中借此来祭祀和悼念屈原,而到了唐宋年代,粽子成为节日和各种市场一种美味的食品,在长安就有专门的店面制作粽子,馅有各种原料,而到了明朝开始有了粽叶包裹的粽子。

其二:屈原投河自尽之后,楚国人民十分哀痛,跑到河边,开始打捞屈原的身体,深怕被鱼虾什么动物给吃了,开始用竹筒装米向河里面投,或者鸡蛋什么的,好多人看见之后于是纷纷仿效。

相传又有位老医师自己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水蛟龙水兽,要药可以药晕它,这样就可以避免它伤害屈大夫。

而后来人们怕丢入河中的饭团被蛟龙所食,于是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后成为了粽子。

这个传说在民间最为流行。

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因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助吴伐楚,可谓节节胜利,五战就攻入楚都郢城,建功赫赫。

可是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国勾践请和,夫差然允之。

伍子胥向夫差进言:当斩草除根,夫差不听。

此时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进谗言以害伍子胥,夫差听之,赐剑与伍子胥。

忠良子胥在自刎而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到这样的话非常生气,于是令人掘取子胥的尸体裹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来就相传为纪念忠良伍子胥之日。

龙之日说。

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活动都与龙有关。

主要出处来自《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相传古代吴越地区以“龙”为图腾,每到五月初五,都会进行图腾祭祀。

理由主要有:端午节由来中粽子投入水中却被蛟龙所窃,和龙有关;端午节中竞渡比赛用的船是龙舟;吴越地区,百姓有着断发以纹“龙”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端午其他习俗介绍

1、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4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