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热点文章 >

七夕节吃什么食物

时间: 丹梅 热点文章

七夕节吃什么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2、巧芽面

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面条,这个豆芽非常有讲究,需要七夕节提前七天准备,选用没有蛀虫的一小碗绿豆,洗干净后平铺到器皿上,用湿纱布遮盖挡住阳光,每天喷水保持湿润。七天后,豆芽涨到两三厘米,就可以将豆芽爆炒做汤浇到面条上食用了。

3、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4、五子

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节的祭拜供品,在焚香礼拜默默祷告结束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女性的宵夜食物。五子的营养价值很高,食之对人身体极为有益。

5、蚕豆

在福州地区七夕节有“分豆结缘”的习俗。这天邻里、朋友之间相互赠送蚕豆并在月色下吃蚕豆聊天,以作结缘纪念。吃完蚕豆以后就不会吵架,之前的积怨也随之烟消云散。

6、菱角

在广东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户户在院里设好案几,摆上供品,因菱与灵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们剥着菱角斗巧慕神仙;小孩们嚼着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们就着菱角喝茶吃巧面……

7、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8、麻老

七夕有是仙气飘飘的菱角,也有烟火味十足的麻老。闽西地区人们喜欢在七夕吃一种叫做麻老的东西。其主料为糯米,经过老师傅巧手制成“米香”,以白糖、麦芽糖煮熟,浇以猪油,调入“米香”,配以葱花、花生等,快速压制切片即可。酥脆的糯米和着晶亮的糖衣,裹着花生芝麻,每一口,你都能听到酥脆的糯米在口中嘎嘣作响,它们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香脆可口,什么叫根本停不下来。

9、巧酥

巧酥俗称是巧人,是用酥糖做成一个女人的形象,出售的时候会说是在”送巧“或者”送巧人“,意喻女子越来越能干,也有巧酥做成牛郎织女模样的,意喻爱情美满,十分讨巧,适合在七夕节的时候食用。

10、吃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节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情人节,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时间不同,二月十四日情人节为西方的节日,因此是按照公历时期来过的。而七夕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按照农历来过的,为农历的七月初七。西方的情人节自然是按照西方的习俗来过的,红酒、玫瑰花、巧克力,具有西方的浪漫七夕。而中国的情人节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过的,穿针引线、拜织女、吃巧果等。

七夕节节日由来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史发展演变,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以及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祈祷姻缘、情人

七夕节乞巧文化

在这一天,有穿针乞巧的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在唐代,宫女们到了七月七日,将蜘蛛装在小金盒子里,第二天才打开盒子,以蛛丝的疏密,确定得巧的多少。慢慢的,这一种乞巧就变成游艺活动。

元代时,七夕穿针的针为九尾针,比普通的针多好几个孔,又称玄针,由于要全部穿上丝线,难度很大,因此就成了测验智巧。相反,也更能引起宫女的兴趣,竞相前去穿针,争强斗巧,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相会、切磋女红、拜织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七夕风俗的形成与“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七夕风俗中流传范围最广、流传时间最久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节的发展

在文字资料上关于七夕的风俗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到了唐代,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