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节假作文 > 春节作文 >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时间: 新华 春节作文

好的作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贯穿全文,统领全篇。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写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有所帮助。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1

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此刻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随着社会的提高,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淡化,禁绝。而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悠远流长。随之春节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干净的房屋,洁白的墙,就差贴上那饱含寓意的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有了喜庆的春联,再贴上年画、窗花,差不多就有些许年的“味道”。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2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转眼间春节又到了,在春节里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收压岁钱……,让我们来一齐来了解了解吧!

贴春联这几乎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的,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是用以辟邪,之后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土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完美愿望。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意味着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随着环境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了,估计以后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也就见不到了。

过年收压岁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事了,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压岁钱就能够压住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齐去了解它们吧!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3

放寒假啦,我期待已久的春节来临了!我和爸爸妈妈早就约好春节要去厦门游玩。

我们是自驾游去,听说厦门很美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出发的路上我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一路上没有堵车,经过十个小时的奔波我们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美丽的厦门。

我们先去了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漂亮极了依山傍海,根本不像一所学校,反而像一个度假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接着我们去了胡里山炮台,那里是抗击倭寇的地方,有群炮阵,还有雄伟的世界古炮王,让人叹为观止。我们还非常幸运的观看了真实的海上开炮演练的全过程,令我瞠目结舌。

第三天,我们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非常有名的福建土楼群参观,这里有保存最完整上千年的土楼,它们和城市的高楼大厦完全不同,有圆形的有方形的,全部是用泥土铸造而成,每一栋土楼里都有几百户人家共同居住。最有趣的是我们晚上就住在这非常有特色的土楼宾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又去了非常的太姥山,这是我印象中玩最刺激也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太姥山依山傍海云雾缭绕,素有“海上仙都”的美誉。太姥山以花岗岩为特色,融山,海,川,岛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总面积有86平方公里。其中最为惊险刺激的就是一线天了。一线天都是由非常狭窄高大的岩石组成的,最窄的地方只有20几厘米宽,游人必须要侧着身体收腹才能过去的。胖的人不建议去哦,否则会卡在石缝里出不去的。大家都排着队一个一个往前移动。终于轮到我了,我紧张的心砰砰直跳,我屏住呼吸,手紧紧的贴在石壁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挪动。石缝里又黑又暗什么都看不见,我只是能凭着双脚去探查前面的道路是否平坦,好几次都差点踩空摔跤了。就这样抹黑战战兢兢的走了十几分钟终于见到了光明。走出一线天之后我们来到到了更为惊险的地方——悬崖吊桥。这个桥一边是石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我看一眼就吓得两腿发软了,我几乎是在爸爸的搀扶下才经过了这个危险的吊桥。接下来进入了另个更加有趣的山洞。

葫芦洞里阴暗潮湿,长满了青苔,一不小心就会打滑摔跤。它和一线天的区别就是它是由一个个又矮又圆的山洞组成,像一个大大的葫芦一样。我们要低着头弯着腰半蹲着才能通过。我们就这样穿过了许多个小山洞,好几次都撞到了头,碰的我眼冒金星,等爬出这些山洞的时候我们已经大汗淋漓。虽然很累但是我很喜欢这样刺激去探索感觉。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外面游玩了好几天了,每一个地方都给我留下来深刻美好的记忆,这个假期非常充实有趣,我希望下次假期还能去更多好玩的地方。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4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种节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节日还是春节了,由于地域的差异,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均有不一样。我的家乡重庆秀山是土家族自治县,每年春节,父母都带领我回秀山老家过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县城较偏远的一个小山寨里,这个小山寨的春节很有土家民族的风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户的学生都要去商店买红纸自我根据家里的情景编写春联,无论编的水平如何、写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征了土家族人民除旧迎新的完美祝愿和期望。

贴完春联就由小孩子们贴年画,土家族年画是一种美丽的山水画、人物画、字画或其他画等等,它具有驱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贵的画,家家户户布置得花花绿绿胜似仙宫。

贴门神也是老家过春节必须做的事,由长辈们在老家吊脚楼的大门上贴一种神象。每年春节必贴,图个吉利,也添气氛,驱鬼驱邪、增加喜色。听爸说:门神均是唐朝两位悍将,一位是勇猛无比的尉迟公,一位是百战百胜的秦叔宝。

接下来就是吃团年饭了,土家族的团年饭很讲究,比如吃饭时不能打破碗,如有发现便要注意人口损破。吃饭不能泡汤饭和喝汤,如果喝了汤水来年种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说吉利话,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团年饭之前,必须先要进行几分钟的“叫饭”,听爷爷说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种方式,也叫摆饭。这是过年不可少的一种祭祀活动,先摆上丰富菜肴在桌上,不急于品尝,而是静坐凝神,将筷子放在酒杯或饭碗上,由爷爷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前来吃饭饮酒”。念完后才能吃团年饭。

吃完团年饭后要进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给先亡送亮到坟前,在坟前点烧腊烛,摆上饭菜,燃放鞭炮以示怀念。

夜晚来临后,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了,我们全家人围火而坐,这天晚上爸爸说要保证灯火通明,相传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晚上灯也不灭,家里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有灯不能是黑处,黑处必藏瘟神、瘟疫,所以必须用灯火照明,让瘟神、瘟疫无藏身之地,来年人口清洁平安,无瘟疫流行。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也是我们土家民族的一些春节传统习俗,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说写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但愿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的春节能够保存下来。同学们,有时间,你们也能够去我们老家秀山做客,亲自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5

过年了,过年了,个个家里都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可是,鞭炮不仅仅是我们小孩最受欢迎的,大人也不例外。擦炮,摔炮……种类繁多,好玩极了!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甭提有多热闹了!

对了,要说放鞭炮,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呢!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十分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仅有让它胀满肚子,它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每当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散步,都会看到那美丽的烟花,都会融入那喜气的气氛当中……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6

我的老家在四川,老早就听爸爸说,家乡的过年习俗跟南京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的心里想象着,但就是想不出来。爸爸说,今年带我回去过春节,我那个激动、兴奋啊,难以说出来!

除夕那天的早上,我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醒来。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过年了!我向窗外望去,街道上热闹极了,那里满是人,路边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年货,春联啦,鞭炮啦,大红灯笼啦,当然,也有许多吃的。再往两边看,好几户人家门上已经贴上了春联,还有的人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有许多像我这样大小的孩子已经点上了鞭炮,开始放起来了。更有意思的是,一户卖酒人家的门口,有一个巨大的瓷罐子,上面写着“高粱酒”三个字。他的生意可好了,买酒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场面让我想到了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吃完早餐,我们来到爷爷奶奶家。爸爸告诉我,老家的团圆饭在中午。这有点儿奇怪哟!爸爸妈妈,还有姑妈姑父,他们去准备中午的团圆饭了;我和哥哥姐姐们开始玩起自己喜欢的游戏——荡秋千。这个秋千很简单,两根绳子,绑个木板,就算是秋千了。我站上了秋千架的一端,哥哥站上了另一端。爸爸使劲一推,我们就开始“飞”了起来。起先,我还不会荡秋千,看到秋千荡这么高,吓得差点儿哭了起来。慢慢地,我就不怕了,并且掌握了荡秋千的技术要领,我和哥哥配合得非常不错,秋千越来越高。爸爸说:“不错,有点儿样子了!”我有些飘飘然了,一不留神,差点儿从空中摔了下来,幸好,我把绳子抓得很紧,一场虚惊!就这样,我学会了荡秋千。我们快乐地玩着,不知不觉就要吃午饭了。

“开饭了!”姑妈把饭菜端上了桌子。我们很高兴地围坐在一起,我瞧了瞧桌子上的菜,“哇!真丰盛!”有红枣乌鸡汤、萝卜排骨煲、干切牛肉、薰香肠、凉拌折耳根、清炒豌豆头……这些菜,好多我都没有见过,这也算是老家过年团圆饭的不同之处吧!这时候,爷爷说:“去放鞭炮吧!放了我们就吃饭!”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之后,我们开始了除夕的团圆饭。

吃完午饭,我们该去祭祖了。爸爸告诉我,这也是老家过年的不同之处。大家带上鞭炮、祭品等来到了祖先的墓地。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严肃的气氛。哥哥在墓前点上香,摆上祭品,烧了纸钱。爸爸对我说:“你难得回来一次,给祖宗作个揖吧!”我不知道怎么“作揖”,就学着哥哥的样子,两手掌合在一起,作了三个揖。祭祖结束,我们回到家。大人们开始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孩子们荡荡秋千、吃吃水果、放放鞭炮,真是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之间夜深了。我不经意地抬头一望,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之处:天空中群星灿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这么亮的星星啊!我对爸爸妈妈说:“看啊,星星!”大家抬头看了看天,都说道:“是啊,多么漂亮的星星啊!”

老家的春节给了我太多的意外与惊喜!在这里,我找到了大城市难以找到的很难察觉的却很浓的年味!

关于春节的风俗的作文篇7

春节的习俗可多了!有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

去年的春节我们家还贴了一个倒“福”字呢。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福气”、“福运”,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的习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真盼望春节能早日到来!

16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