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

时间: 小龙 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篇1】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他是中国的第一位大总统,被全中国人尊称为“国父”。他一生革命共40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清王朝260多年的专制统治,也结束了中国自秦始皇以来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_中国帝制的伟大历史运动背后,一直有一个超凡神圣的力量在支持着他,这就是神的力量。他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他建立的国家比印度独立还早30多年。对中国作出如此大的贡献,他谦卑地说:“我不想当伟人做大事,只想干好每一件小事,作民众的仆人。”

孙中山自幼就好追求真理,当他入学读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问及宇宙和人生的奥秘,尤其对天地的创造,死后的问题,十分好奇,常使母亲惊异辞穷。13岁时,随母亲前往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大哥家,他在自传里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4岁时,进入当地一间_学校就读,激发他有了唱_诗歌的爱好,并养成了读圣经的习惯,校长对他尤为关爱。他勤于参加主日的崇拜和每日早晚的祈祷会,对_教义的认识逐渐加深。17岁时,转学到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耶稣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愿,并热心传福音。不料其大哥得知后,十分震怒,责骂他说:“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让你读书了,你还信不信_?如果还相信,你就回老家去;如果不信了,就让你继续在这里读书。你到底怎么样?”这对他的信仰是个严峻的考验,他坚决不肯放弃信仰,宁愿不在美国檀香山学习深造,而毅然回到贫穷的中国家乡。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篇2】

一次 ,日本政要犬养毅邀请孙中山先生赴宴。由于犬养毅曾同情并支持过中国革命 ,中山先生慨然应邀 ,并和朱执信、黄兴一同来到饭店出席。其时 ,犬养毅正坐在安乐椅上看《华盛顿传》 ,见客人来到 ,立即起身迎接。入座后 ,孙中山接过书本翻看起来。犬养毅问道 :“孙先生喜欢看书吗 ?”

孙中山回答 :“是的 ,我很喜欢看书。”

犬养毅接着又问 :“除书之外 ,或者说比书更使你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中山先生慢慢放下《华盛顿传》 ,笑着回答 :“women。”

在座客人深感意外 ,宴会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又一位日本朋友提问 :“最使你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

中山先生毫不迟疑地回答 :“革命。”另一位日本朋友接过话头 :“你是的革命家 ,你最喜欢革命 ,这我们不怀疑。但你喜欢女人还在书之前 ,这是否是老实话 ?”

中山先生郑重地说 :“完全的老实话。”

犬养毅继续问 :“那么 ,孙先生今天现出不悦之色 ,该是我们今天请来的女人不漂亮吧 ?”

中山先生坦诚地说 :“她们都很漂亮。”

提问者紧追不舍 :“那使你不悦的地方是什么 ?”

中山先生神色凝重地说 :“在革命者语言中 ,女人和母亲应该是同义语。当妈妈把身上最富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 ,当妻子把真诚的爱献给了丈夫 ,她们的贡献是那么无私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 ?可是 ,我们很多男人却不懂得这种爱 ,以至千百年来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这世道太不公平。太可惜了 !”

说到激动处 ,孙先生站起身来 ,抑扬顿挫地说了一段话 ,也可以说是一段情理交融的抒情诗 :

女人又是伟大的 /人类常把女性比作美丽和博大的化身 /人类在生育女人的同时 ,女人又生育了整个人类 /世界少不了女人 /如少了女人 /这世界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 /百分之七十的善 ,百分之一百的美 /没有女人也没有人类……

中山先生这番动情的富有诗意的话语使在座的日本朋友深感惭愧 ,被请来在宴会上表演歌舞的艺伎们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这段声情并茂、寓意深刻的讲话充分表现了中山先生的崇高人格和博大胸怀。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篇3】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人才,搞政治也是这样,没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是很难做出成就的。孙中山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他在求学期间广交朋友,以及后来要求拜访康有为的目的所在,就是为了团结更多人,形成更大的力量。康圣人不待见孙中山,当然孙中山也不上门去拜师,就这样,他们错过了交集,康圣人继续在君主立宪的道路上狂奔,孙中山则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良方。正如孙中山自己述说的,他毕业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孙中山毕竟不像康有为还能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理想,他什么都没有,本来打算搭上康有为的变法便车实现治国,结果被羞辱了一番。这个时候,个性很强的孙中山就开始打算自己单干,既然没有路,那就自己去开拓。

1893年冬,孙中山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广州雅书局内南园抗风轩秘密聚会,到会的有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少纨等人,孙中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口号是仿照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取的,准备会后成立一个“兴中会”组织。

这就是有名的“抗风轩”会议。到这里,说明孙中山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构想,尽管还只是雏形,还仅仅是民族性的奋斗目标,但毕竟有明确目标了,为以后的行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抗风轩”会议之后,孙中山依然没有放弃自上而下的温和改良的治国方案,他希望能通过朝中大员的支持,按照他的方案进行改革。正是这样,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丢下在广州的医馆和药店,只身回到翠亨村埋头一个多月,写出了的《上李傅相书》(也叫《上李鸿章书》)。在这封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四点救国之策,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孙中山的这封上书,是一套如何让国家富强、如何发展西方式现代工业的理论文章。孙中山希望朝廷能够采纳他的这些建议,“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这样就可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境地。“以中国之人民才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在家闭门辛辛苦苦写了一个多月,写好后经好友陈少白稍加润色,孙中山就抱着“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的希望,和好友陆皓东兴致勃勃地出发了,经上海北上天津,争取面呈李鸿章。

和康有为上书翁同龢、潘祖荫他们不同,孙中山却选择了李鸿章,这里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李鸿章本人就是靠办洋务运动出名的,是有名的洋务派,是当时大清朝少有的懂洋务官员;二是李鸿章有实权,他的直隶总督基本等于大清朝的“第二朝廷”;三是李鸿章是汉人,孙中山找李鸿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都是汉人的心理,看看能不能利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观念把李鸿章争取过来,实现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愿望。

连见康有为都不容易,想见李鸿章就更不容易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1894年6月中旬,到达天津后,孙中山最先是打算面见李鸿章,和李鸿章一起论论道,后来发现根本就不可能。于是退而求其次,通过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等人总算把书递了上去,究竟这书到没到李鸿章手里,以及李鸿章看没看,谁也不知道,但孙中山这次上书泥牛沉海,却是事实。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倒可以批评批评李鸿章,但话说回来,当时的李鸿章也是一个大忙人,直隶大情小事、北洋通商的事务、北洋的军情、淮军的军情、家里的事、慈禧的事……再就是幕府里的幕僚,不说名士满天下也是人才济济,和这些人谈国家大事也不一定有时间,还能有时间去礼贤下士接见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愤青。

不说李鸿章没看到孙中山的上书,就是看到了,估计对这一类的空洞理论和喊喊口号的文章也看多了,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李鸿章可能是没有什么印象,但对孙中山就不一样了,印象太深刻了,别的不说,丢不起这人。

以一介“布衣”给朝中权贵写自荐信,或论国事、或评时政、或指点江山……关键的是后面的关于自己的身世和学问,末了末了,再来一句——怀才不遇(在家待业)。这种表述方式,我们传统文学里的男性公民大都会用,比如《西厢记》中,张生给红娘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降生,并不曾娶妻。呵呵,前面的那些话都是铺垫,关键在于“不曾娶妻”。这些上书的布衣,最想说明的不是如何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如何强国富民,而是——怀才不遇(在家待业)。

从给李鸿章上书这件事来看,孙中山的确只能是康圣人的学生,这样的事情康圣人已经做过了,已经玩剩下了。康圣人虽然把书递上去了,除了获得虚名外,科举功名照样什么都没有,还得自己去考,所以还是好好考科举。再怎么说,虽说康圣人在科举方面不在行,但毕竟考了那么多回了,多少还是有一点希望的,孙中山就不行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所以孙中山上书被拒绝,等于堵死了他的治国梦想之路,康圣人还剩下科举这一点希望,孙中山则一无所有。“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行来不是春”。条条大路通罗马,为啥没有我的那一条。既然你们不给,那我就自己去夺取。

到这里,不由得就想起了袁世凯,如果当初袁世凯和孙中山一样去给李鸿章上书,可以肯定地说,结局绝对不会比孙中山好到哪里去。毕竟,袁世凯和孙中山不是在一条路上的人,不好做更多的评说,总之,李鸿章有意或无意地拒绝了孙中山,不仅把一个爱国青年逼上了和朝廷对抗的道路,也把大清朝逼上了绝路。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篇4】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应邀北上,经香港、上海,绕道日本,由天津到达北平。由于一路劳累,没到达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经各方精心治疗,孙中山的病情也没见好转反而不断加重。于是,人们开始考虑他的后事,请孙中山留下遗嘱。最后,孙中山留下三份遗嘱,即《政治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

对于《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的产生过程,后人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事先为其准备好了稿子,征得孙中山同意后签字的;一说是笔录孙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还有一说,是由孙中山口授要点,由别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据分析,从当时孙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来看,有关文件应是事先准备好,征得他同意并签字的。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和秘书黄昌谷就是这样回忆的。孙中山的遗嘱是由汪精卫起草,并经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

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病危,汪精卫、孙科等人来到孙中山病床前,并请宋庆龄暂出病房。汪精卫婉转地说,同志们要求先生留下些许教诲之言,以便遵照执行。孙中山沉默了一会说:“我看你们是很危险的,我如果死了,敌人一定要来软化你们,你们如果不被敌人软化,那么我又有什么话可讲呢。”汪精卫等人则表示,他们不怕危险,不怕被敌人软化。孙中山说:“那么要我说什么话呢?”汪精卫说:“我们现在预备好了几句,念给总理听,如果总理是赞成的,便请签字,当作总理说的话;如果总理听了不赞成,那么便请总理另外说几句,我们可以代为笔记下来,也是一样的。”孙中山说:“很好。”汪精卫即将预备好的稿子念给孙中山听。孙中山听后,表示很满意,说:“好的,我很赞成!”随后,汪精卫又将家事遗嘱的稿子读给孙中山听,孙中山也表示满意,说:“好的,我也赞成!”

遗嘱定稿后,汪精卫等人本来是要孙中山签字的,但此时孙中山听到宋庆龄在门外哭得很伤心,便说:“你们暂且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孙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发现孙中山的眼睛已开始散光,便对汪精卫讲“现在不可不请先生签字了”,并劝说宋庆龄不要哭泣。于是汪精卫和孙中山的家属及在北平的国民党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来到孙中山病床前。两份遗嘱呈给孙中山时,孙科将他的钢笔递给父亲,但此时孙中山握笔写字已有困难,宋庆龄便用手托着他的手腕让他写。孙中山在两份遗嘱上都签上了“孙文,3月11日补签”字样,并嘱他死后立即公布。孙中山签字后,汪精卫在“笔记者”下签名,其他人则在“证明者”下签了名。

历史名人孙中山主要事迹【篇5】

孙中山先生又自述其戒除肉类而治愈胃病之经验云:“作者曾得饮食之病,即胃不消化之症。原起甚微,尝以事忙忽略,渐成重症,于是自行医治,稍愈,仍复从事奔走而忽略之,如是者数次,其后则药石无灵,只得慎讲卫生,凡坚硬难化之物,皆不入口,所食不出牛奶、粥糜、肉汁等物,初颇觉效,继而食之至半年以后,则此等食物亦归无效,而病则日甚,胃病频来,几无法可治,同按摩手术以助胃之消化,此法初施,亦生奇效。

而数月后,旧病仍发,每发一次,比前更重,于是更觅按摩手术而兼明医学者,乃得东京高野太吉先生,先生手术固超越寻常,而又着有《抵抗养生论》一书,其饮食之法:与寻常回异,寻常西医饮食之方,皆令病者食易消化之物,而戒坚硬之质,而高野先生之方,则令病者戒除一切肉类及溶化流动之物,如粥糜、牛奶、鸡蛋、肉汁等,而食坚硬之蔬菜鲜果,务取筋多难化者,以抵抗肠胃,使自发力,以复其自然之本能,吾初不之信,乃继思吾之服粥糜牛奶等物,已一连半年,而病终不愈,乃有一试其法之意。又见高野先生之手术,已能愈我顽病,意更决焉,而先生则曰‘手术者,乃一次之治法,若欲病根断绝,长享康健,非遵我抵抗养生之法不可。’

遂从之而行,果得奇效。惟愈后数月,偶一食肉或牛奶、鸡蛋、汤水茶酒等物,病又复发。始以为或有他因,不独关于所食也,其后三四次皆如此,于是不得不如高野先生之法,戒除一切肉类、牛奶,鸡蛋、汤水茶酒,其夫一切辛辣之品,而每日所食,则硬饭蔬菜及少许鱼类,而以鲜果代茶水。从此旧病若失,至今两年食量有加,身体健康胜常”。

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