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好处
1.行气活血: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身体毛孔都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做艾灸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温通经脉。对于经常久坐的人群,有活血行气的作用。
2.促进消化: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为酷夏难捱,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都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通过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能够加强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3.温阳补肾: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顺势给人体补充适量阳气,为秋冬养阴做准备,并储备更多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能最大限度地祛风祛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帮助体质不佳的人群养护身体,特别是阳气、肾气不足的人群,能起到温阳补肾作用。
因疾病多发生在冬季,一般性质为寒症,属气虚或阳虚型,夏季天气较热,对这些寒病在夏季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伏天冬病夏治哪些病
1.鼻鼽:(变应性鼻炎):
冬病夏治是将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制成药饼敷于特定穴位,配以特定的中药定向透皮技术及热疗技术进行治疗,起到疏经通络,温补阳气、补益脾肾、散寒驱邪的作用,适宜鼻鼽的患者。
2.哮病(支气管哮喘):
冬病夏治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法,还可以将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制成药饼敷于特定穴位,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治疗,作用于全身,以改善慢性咳喘病的临床证候;适宜于哮病、外感咳嗽等患者。
3.消渴病筋痹(糖尿病神经病变):
内分泌科冬病夏治特色在于防治消渴病筋痹,以穴位敷贴为主要手段,以补益脾肾、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使人体在秋冬寒冷之时正气得到增强,从而减轻和延缓消渴病筋痹的发病。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对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冬病”),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拔罐等手段进行治疗(“夏治”)。
冬病夏治应在专业医生操作性进行,以免治疗不当,发生不良反应。
2023年三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从7月11日一直持续到8月19日,总共40天。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三伏天所属季节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