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节假作文 > 春节作文 >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

时间: 新华 春节作文

写作文可以接触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的作用。写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1

我有一个可爱的想家,那里有许多美景,傍晚的晚霞最美的,下的雪最纯洁,农民栽的稻子是最灿烂的。这么美好的故乡也有它的习惯,也有它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起床刷牙、洗脸、叠被子把首先做的事情做好!接着再去准备早饭。一般来说春节的早饭和平常一样,不需要很丰盛。对了,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是我们家乡习俗之一。吃饭之前还要放鞭炮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习俗。

中午做的菜要很丰富,几乎所有人家的菜都有共同的一种菜,那便是鱼。因为人们知道“年年有鱼”嘛。每年春节都要有鱼,所以少于也成为家乡春节的一种习俗。无论哪一顿饭之前都要放鞭炮。每家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全家人一起和睦地吃饭。其实纯洁的这一天,全世界都应该在这一天办大喜吧,这应该不算进去的。

晚上,对于每一户家庭来说是最开心而又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晚上全家人都要吃水饺,而且水饺里面还包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而且听家人说,如果,孩子吃到钱便会学习好;如果大人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吃到钱,就会发财有很多钱;如果老人吃到钱,就会使他们延长年寿。家乡的春节习俗好有趣呀。吃完饭后还要放烟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全家人都仰望天空看那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烟花,好开心、好幸福、好浪漫。另外,家乡春节还有一个习俗——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我也要到了好多钱,真高兴家乡有这么多的春节习俗。

算一算,家乡有哪些习俗:放鞭炮、吃水饺、贴对联、放烟花、烧鱼、给压岁钱。哇、这么多的家乡春节习俗,好爱我的家乡,好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呀!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2

春节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从古至今她都保持着独有的文化风俗。春节风俗多彩多姿,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春节风俗吧!

一年中我最爱的节日就是—春节,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外公总会拿起他的大毛笔,把他所收藏的红宣纸拿出来展示他的才华。外公最喜欢教我们写“福”字,他说,福字是我们老百姓呀,在春节最喜欢的一个字,写完后贴在门上,来年呀才会有福气,家庭呀,就会更顺利。外公呀,几乎每一年过春节都会这么说,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呀总不会腻。外公终于写好,再在纸上弄上浆糊,倒贴在门上,这时外公就会说:“这才是真正的福到了嘛!”从外公的福字中,我感受到了春节的风俗。

大街上,很多商贩都摆了一个小摊子来卖年货,那小摊上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呀!你看,那石滩的一角又围满了人,我也好奇的挤在人群中去看。哇,原来铺满地摊的全是春联,人们都在用手翻来翻去寻找他们最喜爱的那一副春联。那春联上满是金色的大毛笔字,金光闪闪的很是耀眼。我无意间听到了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儿说:“妈妈,这一幅怎么样,这一副是不是很好看呀!”妈妈微笑的回答,女儿说:“孩子,这副是很好看,但我们要的是既好看,而且还要写的好的春联,写得好的春联呀贴到门前才是最好看的,来年要我们家才会更幸福,更红火。”从这一对母女的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来年的幸福。

说起春节,我最喜爱的当然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小孩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们走亲访友,去拿我最喜爱的压岁钱。我第一个拜年的人是我的奶奶,我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奶奶,新年快乐!祝你今年幸福快乐,长命百岁。”这时奶奶就会说:“好,那我祝你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给你的。”一个大大的红包亮在我的面前,我心里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看着红包上“新年快乐”那几个大大的金字,我情不自禁的也对自己说上一句:“新年快乐!”从拜年给压岁钱中我也感到了春节的风俗。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最爱的节日!从外公的“福”字,母女的对话,奶奶给的压岁钱中我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春节风俗,感受到了百姓们的心愿。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3

正月初五,就是“五马日”,这样,传统的说法,就是过完春节了。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的繁忙,都是如此的一板一眼,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改变了就是不叫传统的了。

我家的春节,是没有任何人规定的,但是,每天的安排都是固定的。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公公婆婆很民主,有事大家商量,但是,只有春节这个节日不用商量,它像有一个潜规则似的,每天怎样做, 大家都清楚,所以,也就“有章可循”了。

腊月二十五以前要打扫除的,过了腊月二十五就要买吃的,做吃的了。

腊月二十八是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他二叔一家人回家的日子。

腊月二十九我们全家大团圆,一般的是在家里住的三妯娌操办年事,这一天,大家都回家了,男人们破例也干点儿家务活,布置一下房间和客厅;女人们有的忙罗着做酒肴,有的在收拾着孩子过年的 衣服;孩子们则玩耍着、有时也会帮助大人们干点事情、贴贴门联,过节的气氛甚浓啊,大家都很积极的忙活着。

腊月三十,大家吃过酒,就要到院子去放烟火和炮竹了。男人们领着孩子在院子里放,女人们和老人在阳台上看,等他们放完了回家,正好是春节文艺晚会开始(时间的准确,都是多年来的经验)。

初一的一大早,家人们就要起床,穿新衣,吃饺子,拜年了。因为老人德高望重,来拜年的人是络绎不绝。

初二,就是走娘家的日子,家里还清闲一点的。只有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的二叔一家在家里。

初三,就要到我老公的姥姥家去上坟了。下午,一般的是到我家打牌。

初四的晚上,我们大家又到一起了,再喝一次团圆酒,给在外地的工作的亲人送行。

初五,在外地的亲人走了,这时,孩子们才感到这个年是过完了。但是,仍然是意犹未尽啊。

这就是传统节日啊,改变一点儿都不叫“传统”。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4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转眼间春节又到了,在春节里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收压岁钱……,让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贴春联这几乎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的,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是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土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意味着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随着环境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了,估计以后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也就见不到了。

过年收压岁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事了,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压岁钱就可以压住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5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跟五千岁的中华民族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它传承至今,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更是设定了不计其数的春节习俗,让过年变得多姿多彩,更具仪式感。

而今年的春节,更是特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指的是“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有余”的生活状况。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应该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今年我过年,因为是本地人,所以不用挪窝,除了看个春晚熬到凌晨就没啥其他事了,所以当春节一月二十五号零点的钟声敲响时,我依旧还是晕晕乎乎的。这就算过年了?现在大多数人过年的仪式感基本就来自回老家、吃年夜饭、看春晚,对联福字也没人贴了,门神变成了防盗门,鞭炮当然也不能放,也没人祭灶神了。而为什么春节的习俗在逐渐消失呢?无非就那几个理由,社会现代化,人们的步调加快,生活繁忙,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经济基础不好,无暇顾及精神生活。全体中华人民都在为实现小康生活努力,无暇顾及其他。但小康生活的标准除了物质上的改善之外,还包括精神上的充实。当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还是物质,等到物质上得到改善时才有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现在中国也越来越向全面小康靠拢了,城镇基本上人人家里都配置了一台计算机,乡下也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之前的家电下乡。从我身边看,班级里,不会有人没有自己的手机,课间讨论的全是游戏小说,我们学校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人人都要交钱买学习用的平板,三千左右。再回到春节习俗上,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看到邻居门上的对联,防盗门也是可以贴对联的啊,春节期间的寺庙人山人海,鞭炮就不必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体现的形式了,重要的是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小康。不过春节习俗该做的还是得做吧,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过年的时候放松一下,要是以后春节习俗真的消失了,那就是最大的遗憾。不要现在不做,等到以后去博物馆看别人演示。

最后祝贺新年快乐,武汉加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来!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6

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放鞭炮、布置房间,等待着这新的一年。而我也不例外,就在网上了解了解春节的习俗……

春节农历初一,又叫阴历年,春节是我国最最隆重的日子,每年都贴对联、放鞭炮……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就慢慢的掌握了“年”的出现时间,原来它每年春节都来,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的时候,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还必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夜。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挡着饥饿。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返回树林。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就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和邻居、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年,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来了。

通过网络,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风俗的知识,以后要经常上网,了解了解大事和有趣的事。

春节习俗为主题作文篇7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的意思,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春节。

16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