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作文素材 > 曲谱 > 吉他教程 > 古典吉他教程 >

古典吉他的地位

时间: 玉莲2 古典吉他教程

  古典吉他的地位

  古典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被认为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古典吉他细腻而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多声部的演奏能力,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能诠释自如。

  古典吉他是“吉他家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吉他”崇高的艺术地位正是由于古典吉他的发展才获得的。

  以艺术形式及发展历史为标准,古典吉他属于古典式弦琴的一种;以字面为标准,也可以算作“吉他”的一种。

  古典吉他的现状

  吉他音量很不够,现场表演除非是小型表演场所否则都要扩声的

  但是吉他的音色又是相当细腻的,所以录制的好坏区别非常大,需要非常好的环境和设备才能比较好地还原吉他的原声

  古典音乐中的吉他作品也不是很多,一来与乐队的演奏功率相比,吉他音量实在太小;二来吉他一直被欧洲传统宫廷音乐所不齿,一直是作为民间乐器在广泛使用,这也是为什么钢琴、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的规格大致相同,但是世界各地民族使用吉他却大相径庭;三来通俗音乐的大量推广使得更多的电声乐器包括失真乐器大量使用,古典吉他的使用面又减小了。

  其实许多大师都写过吉他作品,我个人就非常喜欢帕格尼尼的吉他与小提琴协奏曲,非常诙谐轻松的作品。

  现在来说,古典吉他更多的是与现代乐器想配合,表现近现代的通俗作品,当然也绝对不缺乏大师级的乐手。但是相对于传统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宗教乐曲等,吉他的使用范围还是相当狭隘。

  所以说,古典吉他在古典乐坛的地位还是稍显尴尬。

  古典吉他在国内的现状

  作为一个狂热的古典吉他爱好者,十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很苦闷。古典吉他在国内的地位这几年到底是提高了还是每况愈下?吉他界的同仁们总是自欺欺人,说古典吉他这几年如何如何,但在现实中,我个人的看法是古典吉他的处境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是这件乐器本身的局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带着这个问题我拜访了吉他音乐家秦番先生。在兰州我早就听说过他和他的吉他曲如和如何,我想听听他本人演奏的《拉卜楞素描》或者其他小品,但被拒绝了。我们的谈话就从随随便便拿起琴,不分环境、听众,演奏"巴赫"说起。这篇采访的标题是后来所加(下面是这次谈话的摘要 2003、6)。

  秦 :你听说过"对牛弹琴"这个词儿吗?

  笔者:你是说我听不懂你的作品?

  秦 :我的作品你要是听不懂的话,再就不要提什么巴赫了。"对牛弹琴"这个词儿嘲笑的不是牛而是弹琴的人。人应该比牛聪明,但在吉他界往往是人比牛笨。你刚才说到古典吉他在国内的地位问题。归根结底,这是人--弹琴的人的素质问题,跟吉他这件乐器本身无关。

  笔者:钢琴、小提琴演奏虽然不是大众都接受的东西,但至少有它的听众层。古典吉他的听众好象就是古典吉他演奏者本身,至少一个从没摸过琴的人不会对古典吉他音乐会感兴趣……当然我说的是国内。

  秦 :为什么在钢琴、小提琴前不加"古典"二字?实际上一切传统西洋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以及我们民族乐器二胡、琵琶等都是古典乐器;它们都有别于现代电声乐器。说到古典吉他一般的人都会望文生义,认为古典吉他是一种古老的只能演奏古老乐曲的乐器;或者有些人见到古典吉他后才恍然大悟--哇,这就是古典吉他!原来他早就认识。有趣的是2003年国外出的一套CD系列唱片中,除了钢琴、古典吉他外,还在小提琴前加了"古典"二字,实际上就是传统小提琴演奏的。"古典小提琴"这个词儿终于出现了,这是为了区别"电声小提琴"也是为了维护传统小提琴的尊严。"古典吉他"这个词儿只不过出现的较早,这是因为再也没有一样乐器在近百年来象吉他那样有那么多的分支和流派。但可以想象,现代科技水平随便弄一个"电声二胡"、"电声琵琶"什么的根本不在话下--并且已经有人弄了。那么,"古典二胡"、"古典琵琶"、"古典古筝"等词儿迟早会出现。

  笔者:从本质上讲古典吉他音乐和钢琴、小提琴音乐一样都属于高雅音乐。从整个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乐派时期乃至现代,古典吉他都有自己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秦 :不过专门为吉他作曲的大作曲家并不多。我们知道的有波开里尼、韦伯、柏辽兹、舒柏特、帕格尼尼、法雅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吉他作品都出自吉他演奏家之手。柏辽兹在谈到吉他时指出:"这是一件如果自己不会弹,为它作曲很困难的乐器"。柏辽兹不会弹钢琴,这在大作曲家中是极其少见的,但他却弹得一手好吉他。可以说没有吉他就不会有他的《幻想交响曲》。这方面贝多芬倒不失公允,他说过:"一把吉他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管弦乐团"总之为吉他作曲比较困难。理论上玩转和声学和作曲技法的人不见得就能写出吉他曲;或许能写,但我们无法用吉他演奏。

  笔者:我个人认为古典吉他天生的都市情调、浪漫情怀是钢琴、小提琴很少具备的,古典吉他其实最能表现现代都市人的情感。你看现在的好多电影、电视剧、广告背景音乐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古典吉他音乐;央视二套经济类节目的背景音乐大部分也采用了古典吉他音乐。人们只是觉得好听……但

  秦 :对于一般的人,喜欢音乐并不需要懂,只要觉得"好听"这已经足够了。但国内吉他界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一般的听众非得完全了解器乐作品深刻的内涵?人们愿意品尝以前没有品尝过的食物,是因为传说中那种食物好吃;一旦人们品尝了传说中的食物后觉得不好吃,那他还会去吃第二次吗?吉他音乐也一样,它确实是非常"好听"的,但国内吉他界的高手们、演奏家们把它变得不好听了。我常常对我们兰州吉他界的一些高手们说:我说你演奏得好没用,要让第一次听到你演奏的普通听众说"好听",这才是你的本事。但是在国内能够打动普通听众的演奏家实在太少太少了。

  笔者:这是曲目选择不恰当的原因还是……

  秦 :曲目选择这只是原因之一。根本的问题是演奏者并没有用音乐本身去感染听众而是一味地炫耀高深、一味地自我陶醉……说到曲目选择我觉得奇怪的是吉他界也象流行歌坛一样,也刮流行风。前几年是《大序曲》之类,近几年又是《科庸巴巴》、《恰空》、《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之类。这股风离普通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笔者:你看过这些曲子吗?

  秦 :都看过但保留下来只有《恰空》和《第日二十四首随想曲》。我喜欢朱利亚尼的作品,当然更喜欢帕格尼尼的作品。朱利亚尼另外一首作品《狩猎》,规模和《大序曲》差不多,对普通听众而言它的演出效果要好得多;它带有叙述性,富有男子气概;尤其在结束前,那一段主和弦伴奏下的男低音歌唱,让我着迷,让我热血沸腾,因为这首曲子我放弃了《大序曲》。说实话,我也喜欢《恰空》,尤其是它的主题和前十个变奏,从第十一个变奏起,用吉他演奏已经没什么新意了。至于《科庸巴巴》我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喜欢了。我不理解的作品我不会去演奏,我理解但不喜欢的作品也不会去演奏。比如《樱花》,那是小学生都能理解的作品,但我不喜欢,听到后甚至感到反感;尽管它曾经在国内吉他界流行不衰,在国际上也有知名度。说到吉他界流行风,我倒想问问那些爱跟风的国内同仁,你们理解那些"流行"曲目吗?喜欢那些"流行"曲目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尽管演奏,不必担心听众的欣赏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最好不要当众演奏那些"流行"曲目,想想看,你自己都不理解不喜欢的的东西别人怎么能理解怎么能喜欢呢?可笑的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在兰州上大学。一天他坐在琴行里给一群女孩演奏法雅的《德彪西赞》。后来我给他说,那天你弹奏《舒柏特的小夜曲》多好呀,那怕是《爱的罗曼斯》也行。他告诉我他之所以弹奏那首曲子是因为那首曲子很有深度……

  笔者:这显然是学院派的口气。《德彪西赞》是法雅专门为吉他写的那首小品是吗?

  秦 :是的,法雅为纪念亡友德彪西而作。如果演奏到位的话,那首曲子会让人不由思考生与死的命题。第一次试奏它的时候记得是在深夜,当时我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荒草凄凄……还有风,阴冷的风……我奉劝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要演奏这首曲子,不要道听途说,跟着学院派亦步亦趋。实际上国内吉他界的"流行"风还是从学院刮出来的,而国内古典吉他学院派其实也没有制造"流行"的能力,他们对国外吉他大师亦步亦趋,对日本人亦步亦趋。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国内古典吉他的"民间派"往往对"学院派"又亦步亦趋,很少有人坚持自己的风格,因此,国内古典吉他的演奏风格近几年趋同于学院派。学院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术性和艺术性,很少顾及普通听众的欣赏层次和水平。这很危险,早就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好在有人现在开始反思了。一般来说,一个演奏家不管来自学院还是民间,只要他的演奏风格是学院派的,那么他的听众极其有限,除了他的同行还是他的同行。缺乏创造和个性是学院派的通病,而盲目跟风又是民间派的宿命。这就是国内古典吉他的现状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真正原因。

  笔者:比起钢琴、小提琴,国内古典吉他界不管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都是非常幼稚的……

  秦 :我正想说的就是这一点。兰州每年都会有一些国内甚至国际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钢琴演奏家来举办音乐会,看看他们的曲目单就会明白他们不是为学术而是为听众来演出的。"深刻"的曲子即便有也只有那么一两首,再多也不会超过全部曲目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还演奏一些西部民歌改编的乐曲,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一个演奏家的"深刻"不在于他演奏曲目的艰深而在于他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巴赫的作品在其他器乐的的音乐会上其实演出的频率并不高,但在古典吉他演出中好象愈巴赫愈能说明演奏者的不凡与伟大。国内吉他界之所以热衷于巴赫,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们试图借巴赫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说穿了是以巴赫来唬人,结果确实管用,吓跑了听众。这些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懂过最基本的吉他经典曲目,结果只好用他们更不可能弄懂的巴赫来安慰自己。这就象一些文学爱好者,文字表达能力极其有限,但为了说明他的"深刻",就写出这样的妙句来:"是否,你已经用餐,在黄昏的苏格兰风笛声中……"我的办公室经常会来一些我省吉他界的"高手",他们开口闭口就是《恰空》,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复调音乐的声部,该消的音不消,该延的音又突然中断。一次,我故意弹奏了一段我自己写的《安魂曲》。这是一首严格用西洋传统作曲技法写的作品。来人连连说:"好听,好听,我听过威廉斯演奏的录音,好象是塔雷加的作品吧。"可见,此人对塔雷加也一无所知。这怎么可能呢?就象一个诗歌爱好者对雪莱一无所知一样。国内这种素质的吉他"高手"实在太多了,这也是古典吉他在国内的地位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我对这些人的态度十分明确:老老实实从你们能够理解的世俗的东西入手,不要动辄用巴赫来吓唬人。最早改编并演奏《恰空》的塞戈维亚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吉他不是街头嬉皮士的道具。对他而言,现成的经典的吉他曲目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他才自己改编并鼓励当时的作曲家们为吉他作曲;日本的山下大概也是这个情况,他可能觉得《恰空》还不过瘾,所以就改编并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随想》

  

看过古典吉他的地位

14298